前言
镶口的瓷器自古便有,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古代定窑的“金装定器”,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有大量收藏,这些瓷器华丽精美,可谓是古代定窑瓷器的典范,对于当代收藏界来说更是可遇不可求。虽然现在定窑烧制技艺已经恢复生产40多年,但是纵观整个定窑产区,镶口的产品却少之又少,也几乎无人从事镶口这项技艺,想到此,我便产生了想要学习制作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有所获,下面我便将自己对镶口工艺的了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镶口工艺就是利用较薄的金属片,环绕器物的口沿做包镶处理的一种装饰手法,属于金装工艺的一种。“金装工艺”即金属装饰工艺,是指用金属对其他材质的器物进行局部的装饰,这种装饰除了镶口之外还会在器物的足,流,执柄等部位做装饰,形式丰富多样,例如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此瓶瓶口不仅配卷枝钮覆叶纹鎏银盖,还以鎏银片包裹圈足。

定窑白釉刻花长颈瓶(定州博物馆藏)
镶口在古时称作“镶釦”,镶口的器物也被称为“釦器”。《后汉书·邓皇后纪》中记载“其蜀汉釦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釦”的材料有很多种,镶金的称为“金釦”,银的称为“银釦”,铜的称为“铜釦”,除此之外还有银釦鎏金和铜釦鎏金。
其实“镶口”这种工艺最早出现在漆木器上,而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陶瓷器上。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漆木壶[1]和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漆木壶、漆木罍[2],是目前考古发现历史最早的镶口的器物。这些木质漆器上面附加了一些青铜的部件,也包括口部,这就说明镶口工艺最晚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但此时的漆木器口沿都比较厚重,镶口可能是受到了当时繁荣的青铜制造业的影响,其目的更多的可能是对器物的一种装饰,并没有实际作用,[3]到了战国中期以后漆器的木胎逐渐变得轻薄,且容易损坏开裂,此时镶口就能对木胎漆器起到一种“箍”的作用了。
汉代漆器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漆器的胎体也变得更加轻薄,所以此时镶口工艺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据西汉庐江太守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富者银釦黄耳,金罍玉锺。”,意思就是说富人家饮酒用的耳杯都以白银镶口、金铜作耳,其普遍的程度可见一斑。
东汉以后,随着瓷器的出现,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地位逐渐被代替,但是镶口工艺仍然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奢华的工艺流传下来。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地宫的晚唐时期的两件越窑秘色银口瓷碗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镶有金属口的瓷器,到了北宋时期,越窑瓷器的烧造逐渐衰落,北方的定窑逐渐发展壮大,镶口的工艺也开始在定窑瓷器上出现,尤其是在定窑发明了垫圈式组合匣钵覆烧法后,定窑瓷器的产量骤增,并开始烧造有涩圈儿的芒口瓷器,更加剧了镶口工艺的需求,一时间镶口几乎成为了定窑的“专属”,所以就连现在我们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镶口瓷器仍以定窑数量为最多,也可以印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