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明|如何欣赏现代陶艺
从一块泥谈起
编者按
值“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举办期间,2016年12月11日,白明在河南省博物院做了题为《如何欣赏现代陶艺》的讲座,为惠及更多陶瓷艺术爱好者,特整理讲座录音,分期以飨读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丰塔纳作品
一块泥
在中原在这样一块地方,我们大家在这几天都看了在河南博物院的展览,这个展览是由西方策展人策展的国际性现代陶艺展览。在这块土地上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也听到了很多人对展览的反馈,有人觉得非常美,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感受。也有人觉得对展览很好奇,不一定能了解。那么我受主办方的邀请来做一个讲座的时候,我就想可以以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
教大家欣赏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时间又短,只能用这么一个方式来做一个基础的铺垫。那么我们就在今天用很短的时间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陶艺。

John Mason 作品
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块泥,经很多的艺术家手触摸过的,不同材质、不同烧成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有无数著名的窑口。很多人可能会想:我们手中的泥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可塑造的东西,拉一个坯、做一个瓶、做一个雕塑……甚至就是这样一块单纯的“泥”,用一根铁丝拉开一块泥的剖面,一刀划下去,这也是一件“作品”。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定义“陶艺作品”。
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陶艺,它们与我们受传统教育所领略的附有中国美学的道德观、造器理念、天人合一的陶瓷没有关系了!正因为有这样的反差,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情绪上的反应,有人或许会很极端“这是什么艺术,我们不需要”;有人会觉得非常的新奇“怎么会那样的打动我,比我司空见惯的所用的器物还更打动我”。有人好奇会去思考,怎样去了解这些作品呢?

马克·路佛德Marc·Leuhold 作品
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
所有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后面都有它的原因,当我们把中国的陶瓷带入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它有归依感,是一种情感依赖。西方也是这样,当现代艺术起源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有他们的历史,他们照样有自身的法度、讲究与规范。只是他们在文明走进当代的这段时间走得比我们要远,在这之前的几千年我们都是领先,所以我们也会容忍这一小段的时间他们走在我们前面。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作品,都是我选择的在世界上最最重要的陶艺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跟我们历史上所有的与陶艺有关的记忆产生了一种反差,它们成为整个西方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支、现代陶瓷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

Steve Heinemann 作品
既然是美术史中的作品,它们必然也是文明规范下的很多判断和眼光的挑剔下而成立的。所以不要轻易的以为这个作品很新奇,就觉得他们是乱来。我们应该用客观的,以我们同样以对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来看待西方的现代陶艺和中国的现代陶艺。
前面放了三张这样的图片(指前后放的现代陶艺作品),是三种不一样的形态,那么我们就一个个的剖开。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让西方让中国走到了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Richard Notkin 作品
如果放到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上去思考的时候,很多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恰恰是因为人们只依赖于固有的判断,很强烈很自信的得出一个结论,他往往是没有看懂现代陶艺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
我们要想回答什么是现代陶艺,不能等同于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作品就能明白回答,现代陶艺其实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艺术都是反映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温暖的气息,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成为我们后人追随的经典。“传统”在中国如此,“现代”在西方也如此。

现代陶艺史上的经典作品
一张图片背后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我们看看这一百年。当我们谈到佛洛依德其实并不算古老,但是我们去谈光绪、同治,就会感觉太老了。只说建国初,我们年轻人都是没有记忆的,在到民国、晚清,感觉起来就更老了。那么大家可知道其实光绪和弗洛伊德是同时代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我们聊弗洛伊德可以侃侃而谈,认为我们懂西方的心里学,谈光绪却觉得很遥远。这是因为我们时代对比着“光绪”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波澜壮阔的变化,几乎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西方虽然也变化了但他们是比较平稳的推进。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
现在我们谈着心理学好像还比较神秘,别人去看心理医生会觉得人家有精神病,但是在西方看心理医生或者是由心理医生介入疏导已经成为最日常普遍的一件事。相当多参加过两伊战争、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美国军人,都有心理指导医生,但是他不是精神病人。他们叫做“精神干预”。
我们进入读图的时代,不是手机上每天翻阅的微信微博,太多的人是看着熟人就点赞没有去点开,我也犯这个毛病:很难把文章点开去认真看,是因为信息量大到已经没有能力去浏览。
但是不是因为浏览量大我们就懂得读图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读图的时代虽然已经来临,但是大部分人对如何读图还是处在视觉上看到它的那个层面,还没有进入到思维或者通过图片的信息去了解这个图片所传达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这才是今天谈当代艺术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是线性生活,很难去读懂一张图片背后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若是脱离这个关系,你就很难自信的说你了解当代艺术、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 与他的“包豪斯”
上面这张图里中间的那个人叫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 ,凡是在艺术院校读书的人都会了解到这个人,他是德国包豪斯的创始人。他改变了整个艺术教育的历史,开创了艺术教育的一个新时代,是和设计有关、和逻辑有关、和人体工程学有关的艺术新学科。
格罗皮乌斯是个建筑师,他的伟大是他聘请了世界范围里面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像抽象主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我们所了解到的“抽象主义”其实是起源于康定斯基1910年的艺术创作,抽象艺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还在清代。在清代时西方就开始抽象艺术了,所以我们整体上有近100年的脱节。

最早的无线电
第二张图是无线电的,第三张是新装饰主义运动的图片,再下面这张是弗洛伊德。这100年我们可以对应我们相差有多远,当我们有这种宏观的建立的时候时空就像拼图一样把我们归类了。
艺术在哪里,我们今天又在哪里?我们的先进不等于你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iPhone,坐最先进的飞机就可以说“我很现代了”。
我们的思维与方式还没有跟进,不能说我们使用了这些设备就可以和创作这些设备的人可以划为同类。我们的思维是相对落后的。

装饰运动,又叫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英国新工艺美术运动的延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的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十余年,是设计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