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与“衍”——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研讨会综述
2016-08-15

6月25日上午10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推衍—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于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亲自担纲策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战略合作项目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的序幕,也是为了呈现近年来中国陶艺领域的学术成果。

开幕式结束后,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的学术研讨会紧接着又拉开了帷幕。与会理论家、艺术家就现场作品与陶艺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研讨,气氛积极热烈。

出席研讨会的学者和艺术家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策展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学术主持)、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执行策展)、基础部主任张路江教授、城市设计学院夏德武教授、美术学研究所刘礼宾副研究员、雕塑系耿雪、安然老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周国桢教授、钟莲生教授、曹春生教授,研究生院院长陈丽萍教授、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教授、副院长黄胜教授、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教授;金文伟教授、龚保家副教授。三宝陶艺村长李见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中国雕塑院副院长郅敏副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刘建华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陈卓副教授;江西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夏学兵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叶双贵教授、美藉华人陶艺家何善影女士,《中国陶艺研究》主编丁易名先生以及参展艺术家马军、孙晓晨、王爽、张楠、孟福伟、郑冬梅、谢璇、谢长敏、柳溪、黄山、董琳、边霄萌、田野冬雪、张军、张馨蔚等。

 

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如下(根据录音整理)

余丁:这是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研究院在景德镇成立做的学术性邀请展。当代陶艺我们思考的是一些陶艺与当代艺术、当代生活的相关问题。这个展览的学术探讨可以大概归纳为这么几个话题。一个是陶艺作为当代艺术的材料语言的可能性,在这个邀请展里面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陶艺作为一种材料和语言,对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第二个就是陶艺作为在观念形态上与当代设计,特别是陶艺作为传统艺术门类在当代设计中的当代转换。第三个就是我们说的陶艺,从传统形态转向当代形态,它与社会整体发展和当代世界的发展关联性,在这个展览当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当然还有很多话题可以在这个展览当中呈现出来,今天的这个研讨会也以我们参展的艺术家和各位陶艺界的学者,艺术家为主,我们也想把它开成一个比较轻松一点的,类似座谈会性质的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策展人)

范迪安:今天上午我们大家都一起参与了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的开幕。特别是各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为这个展览增添了光彩,尤其是一大批富有生机的,就像从窑炉里面刚刚出炉的,带着窑火生机的作品得以展示。我想,这很好的构成了我们当代陶艺创作,一个新的成果。借这个机会,我们来召开这样一次研讨座谈会,很有学术意义。

在这个展览筹备过程中,吕品昌先生带着他的团队,特别是策展助理孙晓晨同志,一起做了这个展览的讨论。我的一个感受是,陶艺的当代发展,可能现在正处在一个需要我们业界的同仁投以更多关注,投以更多参与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作为在整个陶艺界的创新探索热潮,这些年有了新的进展。因此,陶艺的当代发展能够越来越为整个艺术界,特别包括社会、文化界所认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随着整个中国艺术的当代转型,随着全球时代到来新一轮的文化交汇,碰撞与交融,陶艺承载着我们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内涵,又是整个艺术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使得陶艺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产生自己更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也看到这次展览和今天的研讨会是在景德镇举办的,应该有更深的一层意义。毫无疑问,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以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陶瓷产业已经成为今天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陶瓷产业是传统的,陶瓷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传统产业如何能够产生新的动能?这个是今年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也是包括在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来的一个新词。这样一个经济的术语,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在我们的陶艺领域里面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整个当代艺术,一方面要更好的运用传统资源,对传统的观念艺术形态、乃至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进行新的探索,取得支持,开拓发展。再一方面,各种新媒体艺术、各种不同媒介艺术之间的跨界创作与交汇发展,也构成了新的艺术影响力。

回到我们陶瓷这个领域,我们拥有深厚的传统,但我们有时候也陷在传统的惯性之中。因此当代陶艺家的开拓创新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是使得陶艺这个传统的形态,媒介和语言能够转化为新的动能。其二,是当代陶艺作为当代艺术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的加入到、参与到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发展之中。陶艺固然是每个陶艺家具体的课题、具体的专业。但是,我们想本着事业为公的这样一种理想,应该更多的来探讨当代陶艺的发展。尤其在一个国际文化交流,艺术交流更为宽泛的语境中来做我们中国陶艺家对中国陶艺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多开些研讨会,多有一些展览,都是对于学术的发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我从今天这个展览中看到一大批陶艺家的新作,很鲜明的表现出一种探索,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许多参展艺术家是我的老朋友,其中也有许多更年轻的艺术家。然而,展览在学术的追求上是整齐的。也就是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整齐的、有追求的一个群体,就使得我们真的有必要展开来进行讨论。刚才主持人余丁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觉得都很好。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探讨陶瓷作为艺术本体,特别是在语言形态上的当代可能性;另外一方面陶瓷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再一方面是如何通过陶瓷艺术的学术探索来引领陶瓷产业的发展?或者说使得这些从观念到形态,从手法到语言都富有个性的探索,如何能够辐射到或是作用于我们整个陶瓷产业?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想如果在其他城市举办展览、召开研讨会,可以做所谓比较纯粹的学术探索。而在景德镇,在这里既有陶瓷的教育,还有这么多活跃的陶瓷产业与交流。当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的时候,好像我们就有一种责任感,我们至少对这些问题要投以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今天这个机会很难得,以周国桢先生、钟莲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有这么多有经验的中年艺术家,再加上年轻的朋友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老中青三代陶艺家和陶艺学者聚集一堂。我特别期待在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听到更多真知灼见,使得我们这一次的展览和研讨会留下一个中国陶艺发展的印迹。

 

景德镇陶瓷大学 钟莲生教授

钟莲生:中央美院到景德镇来落户,建立了陶瓷艺术研究院,本身不仅是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将来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意义,也将会对我们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有非常巨大的推动意义。我们回想到50年代初期,曾经是中央工艺美院一批老先生对景德镇的情有独钟,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那么今天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美院到这个地方来,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创新有非常巨大作用。这次展览我感觉到有些作品还是非常不错,应该说是在陶艺展当中属于高层次,高水平的一个展览。有观念性的,也有技术性,也有对材料开放性的,多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我在景德镇生活了几十年,对这里是有感情的。景德镇的发展需要有这么一股推动力。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发展实际上有两大高峰,宋元明清以后是一个高峰,那么现在一个高峰我认为是在80年代以后.尽管景德镇产业陶瓷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发展好。但是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跨进了一大步,而且也取得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成就。

现在,我们面对这些陶瓷现象,有点眼花缭乱。比如说产业陶瓷的设计,尽管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很重要位置上,但是在现实当中发展的并不太理想。在景德镇形成的瓷画艺术,对我们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自此以后,景德镇是不是发展了?瓷画,从我们学术的角度来讲,就是陶瓷绘画,发展有160多年的历史。那么,80年代以后,现代陶艺的进展,对景德镇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尽管如此,发展也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其中,我感觉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陶瓷艺术的认识,还有点混乱。哪一类作品是属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范畴?哪一类作品是属于陶艺的范畴?哪一类作品是属于瓷画的范畴?这些概念都不清晰。50年代,瓷画拿到工艺美术发展里头去了,瓷画本身的这种创新意识就受到工艺美术的这种牵制。所以,这个创新的动力不够。工艺美术,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工匠精神,发展的也不尽人意。真正在工艺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那些工艺美术家,不一定就评上了工艺美术大师。所以这种混乱现象导致行业上、管理上的混乱。

由于对陶瓷装饰设计不重视,现在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就认为画家比装饰设计家,比工艺美术家社会地位更高,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实际上陶瓷装饰设计家也应该具有很高的地位。陶艺家取得成就的也相当不少,尤其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央美的这次展览里面有几件作品我特别欣赏。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

朱乐耕:我记得在1986年中国陶艺家代表团参加日本国际陶艺展。当时秦锡麟是团长,我们把全国陶瓷评比的最优秀的作品拿去参展了,当时国际的评委看了以后评价是: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陶瓷确实做的很精彩,但现当代陶瓷艺术没有时代的语言。当时,那个评价对我们是很震撼的,就像我们参加亚运会是东亚病夫。巴黎为什么被称为服装之都?因为观念艺术在那里,包括服装艺术,观念的艺术展览。它不是产业,它创造是一种精神。今天的陶艺,它跟产业是没有关系的。陶艺,我们从国外引进的这么一种新的门类。在日本国际陶艺展分类,第一类是设计类,他有很明确表述,产业陶瓷是室内和室外的用品,用品是资本的、是产业的,是多品种产量批产。陶艺类的概念,就是采取自由手法创作,它不是产业,也不是工艺美术。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景德镇一千多年历史,在世界上很多的博物馆看到放在那里的中国陶瓷,都是代表中国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直走下坡路,包括景德镇产业陶瓷。延续传统的艺术,一种描摹、模仿。当年其实是有很多设计创新的。就今天的陶艺展览,我觉得对景德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倡导了一种新的表现可能性,对陶瓷材料的重新认识。过去,我们的陶瓷材料还有标准,黑点,裂开都是毛病。现在不是,这是陶瓷语言。就跟我们今天看到穿牛仔裤磨开了、磨烂了,买来就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时代,陶瓷艺术需要发展,产区也要发展,也要有新的时代语言。我前年在国家大剧院做一个展览,有两个想法。现在大家一谈到现代艺术,就是西方艺术,谈到传统艺术就是中国艺术,那我们中国的艺术能不能现代化?能不能有现代化的表述?能不能在当代有很好的转型?我们本土的现代化,通过我们陶瓷艺术怎么去表达?怎么去表述?另外,怎么使我们陶瓷艺术在空间里面和现代的空间、和现代人进行对话。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它不是故宫,它应该是一个很现代的建筑,我们的陶瓷艺术面临的人群和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需求也就不同了。

所以,“推衍”是非常有意义的,推崇一个新的艺术观念。中国目前很需要这种文化的开放和文化新的表述和表达。我记得前一年国家有一个大会就谈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把中国的商品转变成中国的品牌,把中国的速度变成中国的质量。景德镇陶瓷,这个时代我觉得真的也做了很多好的作品,我觉得也制造了很多垃圾。现在中国制造,我想未来应该让中国人自己说话,并不是完全国外的一些加工厂在中国的制造,所以创造这种精神我觉得很重要。

景德镇政府现在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推崇、也认识、也知道、也懂得这样的空间展览。今天,实际上也是我们艺术家、陶艺家来参与建构。今天这个空间也提供我们参与,觉得很荣幸,担当时代责任。我想,今天中央美院的这个活动,包括研究院的成立,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范院长领衔,有学术高度。我想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景德镇的文化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研究所刘礼宾副研究员

刘礼宾:这个展览很震撼。其实,震撼从去年就开始了。去年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当时分为六个板块,策展人包括吴洪亮、唐尧,还有吕老师。吕老师做的板块就是陶瓷艺术板块。今天又看到这个板块向前推进,看到一些当代艺术家作品上的一个呈现。90年代后期陶瓷材质创作才真正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它背负的能量是巨大的,进行语言转换或者材质转换的时候,就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不光是景德镇,我还接触过白瓷,跟他们的主要领导聊起来也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做传统的时候,大家技艺传承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介入当代,特别在陶瓷这个领域(而非陶艺领域)进行当代转换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今天通过我们的展览可以看到,一些介入陶瓷材质的当代艺术家,基本上都是有学院背景的。当他们去激活这个语言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努力。吕老师做的这个事情,其实不光是对陶瓷界,对当代艺术界都是具有意义的。当时我在发微信,很多人都问这个展览在什么地方?我要去看。陶瓷原来可以做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做到这样子。

那么我们推展来看,除了陶瓷,其实很多的传统行业,包括寿山石、玉雕都有这个问题。除了这个材质背负的传统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深层的转折,就是一个身份的转折,刚才钟先生也提到了。现在我们所说的雕塑家这个身份,在民国之前是没有的,我们20世纪雕塑家的身份他是演绎西方的社会分层结构。包括现在我们所说的佛像雕塑,雕匠和塑匠,在古代都是工匠。他的处境可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家这一块都很像。在转型里面,雕塑家这个团体是被学院派占领了,我们讲的玉雕师被转换成另外一个身份。这个身份的转化很微妙就在于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与艺术的大流之中。好像转型已经实现了,但其实我看它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这就相对于把它们局限在一个领域。从8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了一种艺术形式,陶艺的这个发展历程它又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咬合在一起。到了90年代以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具有当代艺术家的介入,你包括现在咱们看到一些成名的当代艺术家,比如刘建华先生,还有方力钧先生。

我是第一次来景德镇,很早就特别期待来。我和我们青年雕塑家聊天,他们也说这个地方是一个宝藏,来了以后可以什么都做,这个地方甚至可以写小说。我对这个地方产生敬畏,这里面肯定蕴藏着很多的高手。在工匠里面、景德镇陶瓷学院里面、这种传承里面,肯定有很多特别厉害的基因。他如何转化基因?或者说他如何在这样语境下面,他真正能做出像我们现在,包括我们现在文化政策所说的工匠精神。这不光是艺术界的事,也是整个文化品质的事。做到这个程度以后,不光是美术批评界,很多文化界的人都会去关注这件事情。

 

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刘建华教授

刘建华:今天就我的感受可能跟大家会有点不一样,我是1977年进入景德镇雕塑瓷厂工作。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离开这的时候是去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我把我当时工作七年的一些工具全部送给我的发小跟同事,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那个时候很牛逼了,我考上大学要去学雕塑,要做罗丹,米开朗基罗那种,那样艺术家的路。所以我觉得陶瓷对我来说是工艺美术,因为我工作八年我觉得很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触摸这种材料,来进行我未来的一个事业。

当我离开景德镇的时候,去了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去当老师。那边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西南重地。接触了很多艺术家,其实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个人观念的转变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因为我是一张白纸到那去的。若干年以后,大概1996年、1997年,我又赚了一点点钱来做作品。我记得我那个时候是一万块钱不到做了50多件作品,那个时候景德镇的工人工资没现在这么高。所以我就觉得,观念也很重要,刚才大家都在谈这个。陶瓷实际上是一种材料,当然,它跟传统有关系。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观念转换。我那个时候很自信,就觉得是观念转换。我又回到这来用陶瓷做作品。好像一说到当代艺术就很自信,很牛逼。

做了这些年,后来有一天我看到有一些老的艺人,他们每天在做一个器皿的时候,他的工匠精神,对于器的一种悟性、一种感受。什么是当代艺术?我觉得这不就是当代艺术吗?那么很多时候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我们自我设定的一个框框在那,有时候其实对你每天熟识的东西,你没有去感受他,所以我就觉得艺术其实跟生活是一样的,我觉得陶瓷是个很好的载体,但是陶瓷就是陶瓷,它就是有传承,它有传统,它有文化,它有历史,跟中国是有关系的。但是,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最终作品的一个呈现,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最终的一个,我们所要去面对的一个东西,因为这次展览也看到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特别有活力,我觉得我也很受感动。

 

中央美术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夏德武教授

夏德武:在坐的可能都认识,我80年代初在陶瓷学院读书,刚才余丁院长介绍,我在工艺美院读的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史,后来一直在美院教书,从事了一段陶瓷的设计教学,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叫室内陈设艺术。在我们工作室常规性教学当中,我们每年都会遇到陶瓷这种材料。

我想说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我想回答钟莲生老师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必须面对,陶瓷到今天出现了很多门类,出现了很多风格,那么陶瓷作为陶艺是一个概念,是近一百年来在艺术领域里独立存在的这么一个艺术形式,我要回答钟莲生老师的问题是50年代或者说更早一点,乃至对全国瓷器影响最大的陶瓷设计是原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那是轻工部下属的主管整个陶瓷产业特殊人才培训的,陶瓷学院大部分是受这个教学体系的影响,我们在校的时候当时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去工艺美院进修回来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另外一支队伍,那就说陶艺和以雕塑为基础的这样造型艺术,进入到一个用陶瓷材料说做常规性的陶艺作品,那么这个状态就是我们今天在展厅大部分看到的这个面貌,我认为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特长,以追求艺术、高标准的、造型能力特别强的这么一个传统艺术院校。在这一点上从我们的策展人,到为这个展览做出特别多贡献的吕品昌教授,把握了中央美院这么一个方向来做展览,很清晰。

中央美术学院在造型艺术院校里面,在中国算是学术上令人信服的艺术院校。今天中央美院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以及办了这么一个展览。的的确确,对整个的陶瓷艺术这一块会起到一定的影响。

我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刘建华说的,我感觉到很亲切。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最后决定了他的风格和选择,我特别赞同。就是说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去呈现,其实不要去纠结他的概念,而是纠结他的呈现方式。在坐的大部分都是搞实践创作的,呈现形态、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你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决定了你艺术含量的高和低。大家都会有这样真真切切的艺术感受。

 

南京艺术学院 陆斌教授

陆斌:对于我来说从事陶艺创作有很长时间了。刚才很多人谈到陶艺概念界定,或者之间的概念不清,模糊这样的问题。我们一时半会儿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讨论出当代陶艺、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之间的准确界定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个人创作来说,或者通过这么多年来从陶艺教学来说,黏土这个材料它和人天的生亲密关系。从史前人类开始,可能在第一个造物的行为中,就是使用了黏土。我们和陶瓷本身就有上万年接触的历史。然后通过泥土的可塑性,在泥土上留下来的痕迹、木柴烧过的痕迹,发展到最后的釉和柴窑里的火痕,自然的绘釉、落灰。这一系列窑中化学和物理的变化,在陶器上留下来的记忆,或者说痕迹,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做陶的人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的。到目前为止,在景德镇生活的这些陶艺家也好,陶瓷工匠也好,绝大部分还是在这方面努力,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与技术,然后去追求所谓的表现目标。其实,对黏土、釉,对这些痕迹的追求、造型上的语言表达,可能更多还是比较符合现代主义的艺术解释概念。所谓当代陶艺,也是这些年、这个世纪开始出现的这样一个概念。你从时间上划分也好,从创作风格上划分也好,都是这个时候才出现的。

这个可能就是刚才刘建华老师说的,无论你是从事怎么样的分类或者方法都不重要,最后重要的是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当代陶艺就目前来看,从今天展览看,很多年轻艺术家其实在观念上是得有这种当代的手法、思维模式或者当代艺术想表现呈现的方式来从事他的创作。所表达出来的结果也是对我们这个年纪的老师,会有一些兴奋。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目标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从手法上来说,黏土通过高温煅烧下,才能把结果固定下来。在这个过程里面,把他整成大规模、大体量去介入当代艺术,或者说材料介入当代艺术也好,还是用观念带动材料也好,都会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我们看到的还是比较单一和局限的,并不能够像目前我们在其他场合看到当代艺术展览那样。所以可能也是更高的去要求我们、去考验我们智慧的一个问题。刘建华老师一直是我很推崇的一个很成功的当代艺术家。当然在这个圈子里,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很多人在尝试或者曾经使用过陶瓷这个材料,但是一直孜孜不倦的可能是刘老师,我自己也在这些年也不断尝试,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还是力不从心,希望年轻一代有更高的创作智慧,能够有更广阔的前景。

 

武汉理工大学 叶双贵教授

叶双贵:感谢我的第二故乡景德镇,能够有这样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展览, 看了今天这个展览,我觉得我追求20多年的梦想实现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讲呢?太难得了,这个里面的这些作品在很多地方都很难得展出来,能够在景德镇展出不易。相信它一定能够起到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特别是当代陶艺,向前发展和迈进……

 

三宝陶艺村长 李见深先生

李见深: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在景德镇做这个展览?我们和谁说话?说给谁听?说给我们自己听吗?在景德镇说话,它的意义在哪?这个展览如果能在景德镇做,也能在北京做,能在上海做,可能在景德镇就不是这样做,就要用景德镇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景德镇人,开个玩笑,就是说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开什么花,所以我在想一个事情能发生,选择了这个地方……中央美术学院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选择这么一个点,当然我也是因为有一些人有了这个资源,创造了这样一次机会。给了一个说话的舞台,他的这个舞台不是仅仅中央美术学院在整个中国的舞台,而是景德镇这个小小的镇,在全世界上的一个意义。

所以我想这可能是这个展览在景德镇的意义,当然我很希望看到是这个展览与我们的过去是怎么连起来的?我们用什么样的动力把它推到今天,可能我们会重新让世界看到我们并给经过洗牌的中国当代艺术一些机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副院长黄胜教授

黄胜:非常感谢参加这样一次展览,很多老师对我帮助很大,我是直接在他们的影响下面成长起来的,在学校除了跟他们学习,后来工作,任教多年一直在向他们学习,也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熟知了陶瓷这样一种材料,熟知了陶瓷这样一种文化,然后在里面不断的去体验它,不断的去通过这种材料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我们西方的艺术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在内心一种感悟中,把一些情绪、自己对人生等的一些认识,融入到这种材料的语言里面,这是我 20多年扎根于景德镇的一种感悟。我觉得可能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将这样的材料,这样一种载体,不断的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教学等等都要联系在一起,才会成为一种有生命的东西。

 

美藉华人陶艺家何善影女士

何善影:我是香港人,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其实在景德镇能看到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很震撼的,刚才说为什么做这个展览?就是这种变化……,因为在1995年,我刚刚来景德镇的时候,学习陶艺的时候,学校派我过来,那时候景德镇的样子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20年以后我回来了,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看见当代艺术在景德镇的发展如此繁荣,其实今天展览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的作品都是利用景德镇资源进行创作的。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教授

吕金泉:我自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应该说从自身的陶瓷艺术创作角度来说,也经历了现代陶艺的起步到发展。从当下中国陶瓷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从观念、认识、语言,最初的发展角度比较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天的展览我们明显感觉到一些作品,从陶艺语言的表达,工艺的呈现与理解,相比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说,有了很大的这样一种提高和认识,景德镇不缺传统,也不缺对技艺的传承,我觉得所缺的就是对思想的完美呈现。很多的外来艺术家都纷纷参与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当中来,从各自的艺术创作、利用陶瓷载体进行的思想表达,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我们也是面临这样一种转型,由传统的工艺美术向当代艺术、纯艺术的转型。

这两年我们看到了景德镇的变化和进步。刚才主持人也说了陶瓷美术学院多年以来,陶瓷创作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一直秉承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办学思路。从近几年毕业创作过程来看,学生们对于当代艺术以及景德镇传统工艺也有了认识上的提高。我们上午在主展厅也看到了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部分优秀作品展,那些也就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来烘托我们的主会展,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传统工艺这样一种认识,以及对陶艺当代转型过程当中如何借助当代艺术?作为陶瓷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讲,在教学方面应该做学术上的探讨。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在未来陶瓷艺术的教学和艺术创作方面做更多的学术研究。我们也希望“推衍”这样一个展览,也能给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带来很好的启迪。

 

景德镇陶瓷大学 研究生院院长陈丽萍教授

陈丽萍: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让我想到了1995年由范迪安院长策划的中国现代陶艺国际巡回展,也是吕品昌老师具体策划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应该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创作,乃至景德镇的一些搞现代陶艺的人,应该有一个很大的触动。那时我刚刚从陶院毕业留校,对于那个时候年轻的我来说,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二十几年过去之后,再次由范迪安院长和吕品昌老师策划了“推衍——中国当代陶艺学术邀请展”,并在景德镇开展,相信这个展览肯定也会对景德镇,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内的一批学子都有很大的触动,而且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又在景德镇落地,对于在景德镇办学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乃至全国各地来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应该有一个很大的影响。这几年大家一直在提一个“学院派”概念,我想这个肯定有它一个价值所在,相信对学院的教学有一个导向,对陶瓷艺术的学术也有一个引导。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刚才刘建华老师谈了他开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一些经历,我也很同感。我是1990年到陶院来的,是从福建来的,当时选择雕塑,主要是自己更喜欢纯艺术的东西,毕业后又留校,后来到中央美院再学习。可以说刚开始对景德镇的这种工艺,陶瓷工艺雕塑,应该说有点偏见吧!觉得这是一个工艺美术,觉得陶瓷雕塑缺乏建筑般的形态空间,通过釉的覆盖,又把塑造的痕迹都给消磨掉了,所以觉得应该到美院学习像米开朗基罗、罗丹作品一样的雕塑,学习纯正雕塑。但是到了美院学习之后,再回到陶院的时候,应该说有一个距离的审视之后,改变了自己的认识,包括对陶瓷材料的认识,后来就一直这么坚守下来。

第三个方面我想讲的是,陶瓷艺术和油画、国画,乃至其他材质的雕塑相比,它有它的工艺要求,同时也有它的材质独特性和优越性,就是它在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一个体现。我们学校的材料工程中心有一个展厅,很多人到了材料中心看了他们展示的成果之后,觉得中心研究出来的这个材料就很当代,他们说这就是一个艺术品,如材料中心呈现那种蜂窝煤形状的陶瓷材料呈现的质感,包括外表的那种效果,觉得就是很艺术的一种东西。所以陶艺是很彰显材料的美感,是材料和造型的结合,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体现。它跟其他艺术是不一样的,它从陶到瓷,从低温瓷到高温瓷,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和材料、科技、工艺息息相关。它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到现代陶艺,它蕴含的观念、艺术,其实都跟它的材料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这么说,这就是刚才主持人谈到的对传统陶瓷材料一个认识,包括它的价值语言的一个体现。

第四个方面,我还想说的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是陶瓷艺术、陶瓷材料、陶瓷文化等学科,陶大肩负起这个时代在陶瓷行业的人才培养,并在陶瓷的科学研究、陶瓷的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引领性的工作,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景德镇陶瓷大学 金文伟教授

金文伟:推衍-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主题。把它理解成分开来讲,‘推’的是景德镇这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不变的历史。有时候人很难感受得到,就是我们每天都在景德镇生活工作,本身是很难发现这里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尽管一些建筑发生的变化,但是里面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很难发现变化。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去推,因为不推的话很容易沉醉于既得的一种自豪,不推的话很容易沉迷于原来所谓的一种工艺技术。从“推”来讲,我更喜欢“衍”,我觉得“衍”是中央美院到一个地方,借助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材料和城市里面,一个态度。因为它并没有特别多的包袱,而是用教学和学术惯性参与到地方及材料的一个行为。

它延伸出很多材料的形态,其实延伸出来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让这个城市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去感受到这个材料还有什么样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够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展览本身,能够在这个城市发生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景德镇陶瓷大学 周国桢教授

周国桢:今天看到的这个展览,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基本看到了百花齐放的这么一个格局。所以我觉得还是挺亲切的,当前,也就是说更高的要求,更全面的要求,是不是还有不足呢?应该说还是有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客观的看待事物,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成果,因为你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你也很难客观的看待别人。那么就很难认识自己,很难反叛自己。我觉得艺术要有反叛精神。如果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就看不见别人好的东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我觉得搞艺术的人,还是要向所有的人学习,要有这个精神。没有这个精神很难开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追求,所以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必须冷静考虑,考虑自己的路子走的对吧?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的优点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看待,当前我们现代艺术,现代陶艺是有很大的发展,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冷静的看待有哪些不足?

什么是陶瓷艺术?什么是纯艺术?什么是中国艺术?什么是陶瓷艺术?陶瓷艺术和纯艺术又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材料的艺术,陶瓷就是材料的艺术,它是和材料结合的艺术,有工艺的手段在里头。刚才有人讲,陶瓷既表现很高的艺术效果、艺术水平。应该说是其他任何艺术所达不到的效果,它都可以表现出来,因为它是火的艺术,也就是人工加自然的艺术。你所达不到的人工效果,通过火的冶炼达到了,所以有时候使你感到很惊讶,有时候可能使你哭鼻子,这就是陶瓷艺术。但同时陶瓷艺术又是一个很普及的艺术,所以这一点又不能忽视。尤其是我们搞学校教学的老师,不能忽视这个观点,不能忽视普及的东西,也就是不能把市场丢掉。没有市场也不行,完全追求市场又不行。所以,我觉得对普及陶艺要有一个正确看待,尤其是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有这个观念。

 

四川美术学院讲师 孟福伟先生

孟福伟:我在这里有十年了,这十年艺术创作,我觉得我有很多东西想跟大家分享,我其实用工人的时候很少,我大部分都是自己在做,所以我对这个传统雕塑工艺方面我觉得我有很多自己的一些体会,就是说为什么我要自己做呢?是因为我跟工人沟通的时候,他可能做不到,或者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或者我的那个,所以我就自己去做。当我这个十年当中,我基本上在研究什么样的东西怎么去实现它?这十年形成的这种惯性思维,我实现了这个东西和想法以后,好像没有以前那种快乐了,我觉得这是应该思考的。现在应该停顿下来,要反省自己,实现了能怎么样呢?就像昨天跟郅敏聊天的时候,他说我不知道我将来的东西做什么样的?他说这是未知的,好像我这个东西设计出来我能实现,就是我已知的了。所以我觉得好像慢慢的,技术上能达到这些要求,或者说在传统上面有一些丰富又怎么样呢?所以真正艺术要传达什么?这个作品到底要传达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应该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雕塑院副院长 郅敏副研究员

郅敏:我11年前在景德镇租下工作室。我觉得我从本科20多年以来,一个是中央美院哺育了我,一个是陶瓷哺育了我,我觉得中央美院学术的核心就是创作力的激发,我毕业了十几年也一直带在身上。所以我三年前就停下来了,我也沟通过,我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新作品,但是非常遗憾没有赶上我们这次“推衍”展览。陶瓷,我觉得它的文化核心也是创造力,就是我们面对巨大传统的时候,它每一个时代最厉害的东西都是他当时代的创造力我觉得,就是我们怎么看这个传统?然后如何转换跟当代有关的,我们这代人的表达,觉得是我持续要努力的东西。我也很高兴我们同学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讨论这些东西。就是如何向未知去迈进…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耿雪女士

耿雪:我叫耿雪,从吕老师给我们上课第一次来到景德镇,一直到现在也有十年了吧 ,我现在在美院教课,创作上用陶瓷材料比较多,就是景德镇给我带来的影响,我觉得景德镇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对陶瓷本身,或者陶瓷艺术都有很深的研究跟发展,那我觉得我从学生过来到现在自己创作,我觉得景德镇给予我非常多的就是这的资源。现在这有一个中央美院这样一个基地,我觉得对美院学生特别好的一个条件,就像我当年一样,大家现在条件更好了,就是实实在在的,非常具体的,能够让这些年轻人到这个集体来,可能对他们自身创作会有更多的这种技术和条件上的支持,应该是更好的一个平台吧,我觉得很难说未来是怎么样?就像刚才说的,就是艺术创作,可能最可贵的就是那个未知的地方,不是预想到的,或者说景德镇未来怎样,或者说因为有这个基地,未来会怎么样?可能更具体的就是实实在在能发生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来到这里,或者是当地的这些专家能跟年轻人之间具体的碰撞,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新的作品,我觉得都是一个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安然先生

安然:我对陶瓷材料的认识也是从我上学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是从附中毕业,然后上的中央美院的本科,当时选的雕塑系进入材料工作室,然后接触了几种不同的材料,最终我选择了用陶瓷材料去创作,我认为这种材料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并且它是非常传统古老,又非常现代的一种材料,古老就不用说了,我们中国有悠久的陶瓷文化传统,那么现代呢?这种材料已经运用到广泛当代艺术创作中,并且这种材料是特别生活化的一种材料,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人们都离不开这种材料,包括人类之前或者未来将要探索的一些领域,比如太空,比如说其他的一些新的材料领域,都有陶瓷材料的这种介入。还有就是我认为陶瓷材料是一种综合的材料,它可能不能划分的非常的细,比如说陶瓷是工艺性强一些呢?还是艺术性强一些呢?是更实用呢?还是更观念呢?陶瓷本身涵盖了很多艺术的可能性,比如是它可以雕塑,它可以绘画,它可以运用在建筑设计之中,也可以运用在环境,家居这些设计的领域,所以陶瓷材料的丰富性是非常可观的。陶瓷是一种当下可能应该最受重视的一种材料,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材料。

 

天津美术学院 陈卓副教授

陈卓:作为青年艺术家和高校教师能够参与到如此专业高级别的展览,有机会和陶瓷艺术家前辈们共同欣赏探讨、交流陶艺发展是我们青年人的荣幸。景德镇是一个开放、包容、有千年陶瓷历史发展的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城市,自我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到如今已经十余年,每次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观念在这里通过最专业的老手艺劳作匠人用恰当的材料语言得以实现。它所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陶艺发展的承载地,更是艺术家进行陶艺学术探索和当代形态语言发展可能性的沃土宝地。艺术家是一个创造性的群体,作为青年艺术家我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膀上不停的去思考、去尝试、去创新、去创作,从当代艺术的生活中汲取符合当代文明价值观念取向的态度立场,用时代的语言表达真实,是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所在,用好作品说话,用好作品表达自我价值观。感谢此次研讨会让我分享了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的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马军先生

马军:我是吕先生比较早期的一个学生,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来通过这个机会对吕先生表示感谢,因为吕老师确实对陶瓷艺术和教育贡献很大,我是1994年入学,吕先生 是1995年调到雕塑系,他到雕塑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美院陶瓷工作室并在获得文化部展览经费的支持下把我们雕塑系在读学生全部带出学校,一半去宜兴还有一拨来了景德镇,一个月的陶瓷创作时间,回校后做了一个大型的陶艺展览。在此之前雕塑系的学生都是通过做雕塑,然后把它翻制,翻制成石膏或玻璃钢,然后铸铜,雕塑是雕塑,材料是材料,通过对陶瓷的了解,就是陶瓷这种成型的,直接成型的特点,它的釉色的多样性,还有窑变的这种偶然性,当时在聊天的时候对我们的震撼特别大,发现这种材料语言成为艺术表达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这里面与吕先生的敬业与教导直接相关的。从那之后每一年,我都能看到他带不同年级的学生到景德镇这边考察,然后一直到现在,产生像郅敏,冯樹、安然在北京的这些用陶瓷材料创作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像谢长敏,郑冬梅,谢璇,孟福伟,刘锚锚这些毕业于央美现在陶瓷大学任教的这些年轻老师,真正把陶瓷跟教学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了,我觉得他把陶瓷传播出去,然后产生的这种影响到今天成立央美艺术研究院以及这个美术馆,我觉得他对陶瓷文化的推广真的是功不可没……今天这样一个平台,一定会跟景德镇的文化及生态产生一种交流、碰撞和融合。在这个前提下,是让我们对这个平台充满期待的,我也很荣幸能够进入并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 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

吕品昌:我特别希望能够多一点时间来听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这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汇聚于此,来一并探讨与研究陶瓷的发展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中央美院与景德镇市政府提供给我们的。范院长是一位对陶瓷艺术特别关注的学院管理者。我与他这20多年的在工作上的交往经历,大部分是基于陶瓷方面的关系。我是深有体会,在中国很难得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美术学院领导者能够如此重视陶瓷,这是美院乃至中国从事陶瓷艺术人的福音。大家都知道,事实上,中央美院的陶瓷学术研究与教学在整个的央美教学结构中,其实占的比例不大,但在前沿的陶艺和设计上有几个工作室实施着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今天我们牵头在景德镇举办“推衍”这个展览,其实就是一个交流!通过这个展览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中央美院出来的人是这么在做陶瓷,用这个材料呈现出一个不同的面貌。因为我们美院有一个特点,培养一种创新型人才、艺术家。所谓的艺术家,你就必须要有个性,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艺术、材料、表现方式。当然这种表现方式都不是按照既有的套路进行的。我们都是希望把个性表达出来,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的一个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为什么说我们在教学当中会特意安排很多的时间去博物馆,其中包括到景德镇来实习?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产业上来进行汲养、碰撞与交汇,吸收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传承下来的技术,能够有真正文脉上的衔接。当然,最终艺术是表现个人的。这一次范院长能够接受策展,我们在讨论邀请艺术家的时候,我只是提供了一些作品,然后由范院长来挑选艺术家。艺术家的遴选与邀请的工作中有一个侧重点,是要有不同的风格。那么,这是在强调什么呢?突出强调的是一种探索性、实验性、希望与众不同。即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陶瓷艺术如何呈现?

陶瓷是最具普遍性和国际语言的、是经受住时间考验且延续至今的材料。陶瓷是真正从中国走出来的一个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陶瓷目前在央美比较受重视,就是看到了它今后会产生的影响及其宽广的辐射。它可以站在国际的高度、国际平台上,是可以拿到话语权的。所以说,美院和政府来共同打造艺术创作的一个平台,能够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青年艺术家,来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我们寄希望于这个平台,今后有更多的学术探讨。

为什么在景德镇?因为景德镇历史悠久,有过辉煌的陶瓷文化。我们“推衍”选择的艺术家有90%的作品是出自景德镇。事实上景德镇有一个现象。所有的大师级的艺术家、当代艺术家都在使用这里的创作资源,秘密的做完后都撤走了,拿到世界各地去展览。他们用景德镇的材料和资源做的东西在当地没有落地,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和生态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所以,我们这个平台希望把这些作品再拿回来展示,参与到当地的文化交流之中来。让景德镇的艺术家朋友,不管从事哪个门类的创作,能够看一下,陶瓷材料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我们并不是说这些艺术家一定是最好的艺术家。我们是分了几类,一类就是当代活跃的艺术家。他们可能不是学陶瓷出身的,在当代艺术圈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是通过观念并用景德镇的技术资源做东西,来呈现他们对材料、文化、陶瓷的认知。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已经在陶瓷圈里面非常成熟的,非常知名的了,像陆斌,刘正,白明等等这一些人;在陶瓷艺术圈奠定了学术地位的一些艺术家,包括方力钧、刘建华,都是在当代非常活跃和前沿的艺术家;另外,我们这里许多的艺术家是青年人,甚至还有在学校学习的,或刚刚毕业的,等等。他们展露出来在某个领域里面,或者说某个方向上独特的视角,非常个性化的视角和探索,以及他们这种突破性的实验。我们并没有要求大家都往这方面发展,只是告诉大家陶瓷材料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用一种探索性的方式来挖掘和开发我们这种材料,而不是全盘照搬景德镇的传统、一味的去仿古复制前人这么一条路,这是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到这来就是希望促进这种交流。今天我也听到了一些大家不是很直白的批评,这是很正常。可能有些不足,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不是完美的。我们只是一种探索的、阶段性的成果,提供给大家一些学术上讨论的话题。甚至有些作品可能大家都觉得很难接受,但并不是说不能做,这都是我们想要告诉和展现给大家的。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

余丁:今天的这个研讨会非常的热烈,我们的前辈艺术家、还有我们中年骨干以及年轻的艺术家们都做了不同的角度的发言。当然受时间所限,未能充分展开。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在景德镇落地,未来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这样的学术探讨、学术研究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落地的一个初衷。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把不是陶瓷界的当代艺术家们请过来,跟大家来交流。因为在我看来,就是很多非陶艺领域的艺术家,用陶瓷来做创作,这个就有点像20世纪初很多画家去做雕塑。实际上,把另外一种语言和观念带到了这个领域里,会形成对该领域里面的一种影响及现象,也会促使我们丰富起来。所以,我想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在这里设立陶瓷艺术研究院的初衷,寄希望跟大家交流、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