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特别是陶瓷艺术界,都在比名气。名气上不去,有个词叫“名不见经传”。唐山陶瓷有个女陶瓷美术师陈艳霞,似乎就名不见经传。
但是,如果说唐山陶瓷不知有陈艳霞,就好像去云南不知道有孔雀一样。陈艳霞善画孔雀,在她的笔下,孔雀是活的、灵动的、雍容华贵,羽彩炫丽,绝非一般陶瓷美术作品可比。

其实很多“没有名气”的人,也许是由于“低调”,也可能是人们慧眼不能识珠,光芒被各种原因遮蔽了。中国历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人物,譬如姜尚,譬如吴承恩等等。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又因看不惯官场的丑陋,愤而辞官。由于贫老无名,至《西游记》问世时,人们才知道原来天下还有个吴承恩!
陈艳霞当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陈艳霞1959年10月生人,父亲是个开滦高级电工。父亲热爱生活,过日子仔细,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还经常爱写写画画,谁能想到,这么简单的诱因,就使一个矿工的女儿产生了对美的追求。这就是淳朴,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1977年,唐山第一瓷厂研发的绿骨灰瓷开始批量生产,建立了高档瓷车间。高档瓷需要高档的装饰。唐山最高档的装饰莫过于“雕金”了。那是唐山独创的一种陶瓷高级装饰技法。过去各工厂搞一点雕金画面,都是作为礼品或参展品,现在要批量生产,就需要大量的手绘人才。于是,陶瓷公司报经劳动局同意,第一瓷厂决定招收一批画瓷的徒工。
当年第一瓷厂一共录用了100余人。陈艳霞即在其中。在她的伙伴中,后来出了很多出萃拔类的省、国级陶瓷美术大师,其中如李剑平、戴佩维、宋亚军等。
这批年轻人入厂后,在高档瓷车间谷俊培、马俊芝等老师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画瓷、学习雕金。当年,唐山第一瓷厂汇集了唐山的一代名师,其中有宣道平、吴广,著名的老艺人苗世魁、戴胜、侯连弟、单乃荣等,使这些孩子们得益匪浅。后来,他们在工厂的组织下,还多次参加了各种业余瓷美术进修,接受到更多唐山名师的培育。
陈艳霞在兴奋中获得成长。
1980年,陈艳霞调到第三瓷厂(白玉瓷厂)设计室,又得益于李景海、张彦奎、王玉琴等老师的影响,美术功底日渐提高。1982年,陈艳霞设计的45头平式《芙蓉》餐具,第一次获得河北省第一轻工业局的设计特等奖,而后又被推选参加了全国四年一次的工艺美术作品评比展,获得轻工部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第一名。
这可是个可喜的开端!
1985年,陈艳霞再次回到第一瓷厂艺术室,羽翼逐渐丰满。1988年,在河北省新产品、新画面评比中,陈艳霞的《兰花》设计获二等奖,《红中》设计获三等奖。1989年,在振兴唐山立功竞赛中荣立三等功。其后,自1990年起,陈艳霞创作的《走进辉煌》《黼黻翠仙·羽灵芳情》《鸣之嘤嘤·雀思卿卿》《梵音妙翎》《悦芳华》《天香》《玉翠香凝》《大唐风韵》《绶带》《金翎乐颂》《雀之恋》《汝之鹦》《红冠金裳》《金翎踏雪》《三岛候鸟之家》《九州欢腾》《仙阁儿》等陶瓷美术作品,在各种展会、各项评比中屡获奖项。陈艳霞还被推选为唐山妇联十五大代表,巾帼建功标兵,中国陶瓷文化传承推广贡献奖获奖人。

2011年,陈艳霞被授予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如果陈艳霞只是一个熟练的画瓷工,那也不足为奇。2014年12月,陈艳霞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文字《简述唐山陶瓷彩绘艺术的演进》,表明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成熟。
陶瓷绘画在中国历经千年,传世经典、名师佳作浩如烟海。即使在唐山,百花竞开、群芳争艳,一个学徒工出身的女子,如果不能学有专攻,也就永远是一个画工,陈艳霞深深领悟到了这一点。
本来,陈艳霞就喜欢画翎毛,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对孔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开始专注于孔雀的绘画。
孔雀,主产于东南亚,在《梵书》中则称为摩由逻,也有的将之呼为南客,因而又名越鸟。孔雀分蓝、绿、白、黑几个品种,特点是体型硕大。孔雀成鸟全长达2米以上,头顶羽冠,常见的周身羽毛为古蓝与青铜色,有虹彩,其中尾羽覆羽所形成的尾屏,长约1.5米,羽尖皆有光泽鲜艳的眼圈图案,艳丽无双,尊贵无比!
孔雀无论在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都被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在东方的传说中,孔雀与大鹏为同母所生,曾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
“时空无花情花开, 羽绒豪放云天娇。芳情雀艳若翠仙,飞凤玉凰下凡来”。孔雀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美丽和高傲相伴,有关孔雀的记载、故事和传说,也都是满满的唯美与浪漫。
早在中国汉代,就曾产生过一部伟大的长诗:《孔雀东南飞》。其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刘氏名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表现了封建社会对媳妇的刻薄。在长诗的篇尾,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寄托了人民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李白在《庐江主人妇》中写道:“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
唐代诗人李郢在《孔雀》诗中赞美道:“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刺桐花谢芳草歇,南国同巢应望归。”明代诗人胡俨诗曰:“有鸟有鸟名孔雀,文彩光华动挥霍。修颈昂昂翠羽翘,大尾斑斑金错落。由来丽质产南方,丹山碧水多翱翔。芭蕉花开风正软,桄榔叶暗日初长。忽闻都护啼一声,山中百禽皆不鸣。松篁引韵笙竽奏,顾影徘徊舞翅轻。”同是明代的诗人郑学醇写道:“珍禽产南国,金翠美无度。渴饮沆瀣泉,饥餐丛桂蠹。文采夸凤凰,俛仰羞鸡鹜。十步一骞翔,五步一回顾。置尾选幽栖,晏出畏雾露。”
问及陈艳霞如何喜欢画孔雀,她说,孔雀的美高端大气,无与伦比,为百鸟之王;唐山的骨质瓷是瓷中之王;将孔雀画在骨质瓷上,才是真正的珠璧联合!其次,画孔雀很难,画出孔雀的美丽、高贵、精神气则更难。所以,这才是挑战,是对自己的挑战,
成功不负有心人。陈艳霞一点点揣摩,一点点尝试,一点点创新,不骄不躁,默默耕耘。她经常打听哪里有孔雀饲养,就到哪里观察、临摹,常常一呆就是很久。她觉得孔雀与自己有缘,好像总是很愿意向她展示自己的美丽。有一天,熟悉的孔雀突然跟她翻了脸,无论如何招呼,都洋洋不睬,摆出一幅生了气的样子。陈艳霞说,好吧,你今天不高兴,明天我再来。结果,就在陈艳霞打开家门的一刹间,发现一件电器漏电,正在冒出焦烟,如果晚来一步,很可能酿成大祸!啊,莫非是那只孔雀有所感应,故意催她回家?
陈艳霞画孔雀,善于用脑思考,因而不断有所感悟。一般的孔雀画法,均用工笔技法,先用墨色勾线,绒羽撕毛,然后层层渲染,并在华丽的部位以金黄色复勾。陈艳霞发现,这样的画法难免单薄。她以自己的领会,改用工写结合,虚实相间,并把西画中注重色彩明暗与面的技法相结合,将中西技法融为一体。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在处理孔雀的尾羽时,陈艳霞采取了大胆的突破。

一般蓝色或绿色孔雀,其尾羽是最为华丽的部分,色彩越发凝重。但是陈艳霞在处理上,却大量使用黄色,尤其是末梢部位,黄色浑然一体。结果,这样处理的孔雀,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黄色将瓷器上孔雀画面那种金壁煌煌的效果,竟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艳霞将孔雀画在晶莹通透、光洁如水的骨质瓷釉面上,孔雀羽毛上那熠熠生辉的宝石蓝、玛瑙绿、那浅淡的曙红与赭色,在渐变中呈现出金黄的色彩,犹如交响乐曲中的高潮突起,把辉煌的气氛推向巅峰。
陈艳霞画孔雀,还将工写结合突出用在孔雀与配景的设计上,孔雀着重于工笔,背景着重于写意,如此一来,主次分明,虚实相映,浓淡斑斓,各有所属,景色活了,孔雀活了,整个画面清新洒脱,充满灵性,观赏之间,恍如置身于南方的热带雨林,流水潺潺,百花争艳,神鸟比翼,空谷长鸣。

现如今,只要谈到孔雀,人们就会想杨丽萍的孔雀舞。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深地崇拜,他们把孔雀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家里添了女儿,父母都喜欢起个孔雀的名字,希望自己女儿有如孔雀公主一样的纯洁美丽。
陈艳霞是一个既安稳又低调的人,平时非常注意向前辈、同辈学习,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本事。然而,欣赏陈艳霞的陶瓷孔雀绘画,许多人也常常有一种感觉,那不就是唐山陶瓷的孔雀公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