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白明|如何欣赏现代陶艺
真正的艺术家呈现的是情感和思维方式
编者按
值“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举办期间,2016年12月11日,白明在河南省博物院做了题为《如何欣赏现代陶艺》的讲座,为惠及更多陶瓷艺术爱好者,特整理讲座录音,分期以飨读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jpg)
白明拉坯
回到陶瓷,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农耕文明最发达的一个民族,我们的农耕让我们衣食无忧的时候,西方的国家还处在更加原始的阶段。
所以我们对土地的认知要比其他民族要有智慧得多,要敏感得多,也更善良。这样的民族诞生的陶瓷的文明就变得同样跟他自己的面容一般,所传递的充满爱的关切的表情是一样的,它们是安静的,充满善意的。我们的彩陶出现的时候是三千年前,我们今天的审美却还是具象优先。
.jpg)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抽象图案
今天在座的如果不是艺术专业领域里面的人去博物馆,无论是带着孩子,还是你的父母带着当年年幼的你,一张画得很像的画,很容易让你们在那里认真欣赏。我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经常看到很多人围着这样一张画,“你看画的多么像,多么认真,多么仔细。那个毛衣的线头都画出来了!”
真正的艺术家呈现的是情感和思维方式。而我们的眼光往往落在细节上。
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当孩子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在意的却是他某一门功课不如别人。我们都可以通过艺术来思考很多的问题,知道我们都是通过这样的教育过来的,对现在教育的状态真的非常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脱离它
。相当多的家长都会做一件事:所有的分数一来首先看的是哪一门分数最低,如果哪一门分数低了马上就会请老师。数学差了就请数学老师,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人是有差别的,不要关注孩子哪一门差,差是正常的,要盯着他的好。
.jpg)
白明 线释水
别人家的孩子拼了老命数学考95,你家的孩子随随便便都能拿到一个100,那你就好好让他学数学。这是一个思维问题,其实这就是艺术,要发现不同要发现好的那一面。
要善于发现孩子和你的家庭最好的那一面,好的你就把它放大了,小的你是可以忽略的。谁没有错?十全十美的人怎么可能。
就像哈佛的女生做的一个调查问卷,她们都是才女,让他们选出心目中的男生,结果最后的答案是没有,地球上没有这样的男生,假如有那娶的也不是她们。
所以正因为是如此,我们在一起看看伟大的人物霍金就明白了,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用的是他的智慧。欣赏其实就是欣赏一个流派最好的那一面,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看重他的优点。清华北大每年培养出几万人,我们叫得上名字的有几个,那都是人尖子,用现在的词叫学霸。学霸出来以后到后面还是一个基层的服务人员。如果你的孩子在哪个方面有天赋,他很容易做得比别人强,那就没必要非得读清华北大。
.jpg)
霍金
哈佛为什么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就是因为他们是因材施教的,他是发挥你的强项不太在意你的弱项。西方人很简单,你犯法就交给法律,才华交给老师,但老师从来不传递知识给你。
今天在这里说的也不是教大家知识,因为我所有说的大家可能比我更懂,只是我是想建立自己的一个感受。
因为现在的信息量已经不是很有意义了。即使上大学,他所学到的也未必真正的有意义。现在你在家里都能听到哈佛的、麻省理工的、清华的、北大的课程。但还是有意义的,意义就是你进入到了那个氛围里面。一流大学最伟大的价值在于“学科众多,学术自由”,还有就是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和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才是你进入大学的核心,如果只是为了求知大可不必去读书。
我们回到艺术。1954年,美国有个陶艺家叫彼得·沃克斯。他学过中国的定窑磁州窑,也学过日本的,他的拉坯技术很好,他手工拉坯能拉得很大。说真心话,这么大我是拉不出的,虽然我是职业的陶艺家,但我也不是以拉坯为主要创作的。至少说明他的技术是很好的、很传统的。
.jpg)
Peter Voulkos
彼得·沃克斯
.jpg)
Peter Voulkos
彼得·沃克斯
他的朋友是滨田庄司和李基,滨田庄司是日本人,李基是英国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恰好是二战结束,那个时代,一直被称为是颓废的时代,像披头士、喇叭裤、吸毒、酗酒…这成了美国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但是那个时候也产生了很多精英。包括刚刚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也是那个时代的。
.jpg)
滨田庄司
彼得·沃克斯用破损泥土的干裂折叠叠加,让它变得有塑造感。让他变得跟传统陶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他发现了泥土自身的表情,自身表达的意志,这对整个陶瓷历史来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所以皮特沃克斯的1954年,成为我的著作里面界定现代陶艺史的启始年。
当然,在他的同时代还有一些重要的艺术家,琼克尼克、金子润,日本人到美国做大型的作品,这个作品有多大我们通过体量可以看得到,他是怎么烧成呢,做一个窑烧窑,完成后就拆掉窑,当然它的价格非常贵,可能是目前在世最贵的陶艺家。
.jpg)
Jun Kaneko
金子润
八木一夫,《萨姆萨先生的散步》,他这件作品也是1954年。世界文明永远是融合吸收改造呈现的历史,八木一夫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件作品,萨姆萨先生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计》里面的主人公。这个小说我读过几次,年轻的时候读过,前年,我再读的时候真是感受不一样。人换一个年龄去感知同样的东西,过去的自己真是太浅薄、太没文化。我现在还常常去读小王子,每一次读都感动的一塌糊涂。一个文学家用文字编织的一个世界,可以从一个大陆的大洲影响一个岛国的艺术家,八木一夫就是因为看了《变形计》然后做了这件作品,完全颠覆了日本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国度。他用的方式是拉坯、相接、柴烧的元素、技艺、烧成都是传统的但是形态却极为现代。
.jpg)
Kazuo Yagi 八木一夫
《萨姆萨先生的散步》
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陶艺家也是有独特的经历。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艺术家陶艺家,有没有参加过全国美展,全国美展五年一届。日本也是,每年一届叫全日展,所有的日本的艺术家要想出名都要通过这个展览。参加这个展览才能被业界所认识,然后才能慢慢独立成为一个艺术家。
八木一夫不是一出来就是反叛的,他也参加这样的展览,结果一送就被打掉了,好多次参加不了展览。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印象派的莫奈他们也是这样。八木一夫他们参加了多次都被踢掉,后来他也团结了一批落伍的没有选上的,自己成立了一个组织叫走泥社,结果成为日本现代陶艺的旗手,划时代的人物。在座的如果有做陶艺的,全国美展如果没上就别跟他们玩儿了,也可以像他一样。
.jpg)
Kazuo Yagi
八木一夫
露西,他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陶艺家。还有一个叫汉斯·库伯。如果大家了解现代陶艺大家就会发现,中国很多陶艺家,就是靠仿造他们出道,我今天要跟大家强调一下,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信息的差距其实是不大的。但是回到二十年前,信息本身是不对等的。当初的很多陶艺家都是受了当时的很多杂志画册的影响,但是这样的书相当多的陶艺家看不到,一般只有大学年轻的老师能看到。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陶艺家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出道的。这是一种常态,都是通过抄袭拼凑来慢慢进入状态。三十年前成名的陶艺家相当多的有学习借鉴拷贝的影子,已至现在还有人在拷贝。
.jpg)
Lucy Rie
露西
汉斯·库伯的作品,接近有90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如果再看这个好像还是不能接受。想想90年前人家已经这样做了。
.jpg)
Hans Coper
汉斯·库伯
陶瓷材料,远远不是只是做杯子、茶具、盘子、瓶子,河南不仅仅是钧窑汝窑,陶瓷也不是当初的五大名窑所能涵盖的。
我们回到宋代,这样一个美学观、一个美学特征,这样精致的对器形的理解,对挑剔的挑剔所形成的审美,在那个时代比现在我们看到西方的当代艺术更震撼人心。那个时代,我们中国是农耕社会,但竟然有一群将生命感知与智慧交给天地的,那一群精英建立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美学的时代,那就是宋代。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固化了我们对中国陶瓷的认知,好像我们的陶瓷一直都了不起,那是错误的。爷爷的爷爷了不起不能证明孙子也很厉害,所以就要回到我们上面所聊到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要去对应,要去了解。
.jpg)
白明 断裂—痕迹与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