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性超越多元—国际陶瓷艺术交流文献展
2015-07-29

主题:人性超越多元—国际陶瓷艺术交流文献展
时间:2015年7月29日下午
地点: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

内容如下:  
    主持人方李莉: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欢迎大家的光临,这次活动是为了配合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与北京国中陶瓷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主题是“人性超越多元——国际陶瓷艺术交流文献展”,这次展览会紧扣“人性超越多元”这个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论坛的主题人性超越多元,我认为非常重要,在全球化时代,现代交通的便利,各个国家的文化既是共生也是相生的,世界文化已经形成网络状,在相互的交流以及互动中共同发展,而国际陶艺学会高举联合国旗帜,通过陶瓷艺术的交流加强不同国家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为宗旨,在这次展览中提出了“人性超越多元”这样的讨论主题,表达的是文化多元的对立与统一,相信通过这次展览会和研讨会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陶艺发展,也会更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际陶艺学会的联系,使中国当代陶艺进一步融入国际陶艺大家庭中。
    下面我介绍一下这次参加会议的来宾们:
    北京远洋投资集团董事长郑志先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副主席帕特里克·格兰德先生
    阿根廷陶艺协会主席威尔玛·维尔沃戴女士
    轻工联合会原副会长杨自鹏先生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建先生
    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
    清华美院教授吕晓庄女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先生
    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雕塑博物馆馆长,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吕品昌先生
    文化部机关工委书记刘长权先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先生
    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设计工作室主任,国际陶艺学会会员黄春茂先生
    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区代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光真先生
    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副秘书长裴桓先生
    广州自治区驻北京办事处许广英先生
    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江枝英女士
    北京江西企业商会秘书长谢忠宝先生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广西文化促进会会长黄凤显先生
    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主任刘原亮(音)女士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侯文全先生
    中国广西企业商会副会长,北京宏博馆总裁曾永杰(音)先生
    介绍完来宾以后,由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区代表周光真先生代表陶艺学会讲话。
    
    
    周光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先做感谢,我们在这么短暂的时间举办了这样的展览非常荣幸,这个展览最终是由IAC(国际陶艺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员帕特里克·格兰德女士和威尔玛·维尔沃戴主席和共同策划的,主要是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论坛,这个论坛是再一个宾馆里,两天27、28日举行。当时我们决定举办额这样一次展览,向世界各地的IAC会员陶瓷艺术文化该六资料,得到了会员的积极响应,原来的初衷是资料展,最后通过IAC会员和中央美术学院黄春茂先生的帮助联系到了国中陶瓷博物馆,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场地。
    首先,我想感谢国中陶瓷艺术馆的郑先生和资深的导演赵文明(音),实际上我跟他联系到今天正好是33天,所以,我们这个展馆这些都在这33天之内发生的。我有时候在中国,有时候在澳大利亚,有时候在美国,和他联系时我微信发给他,任何时间他马上5分钟回答我,我非常吃惊,我说我知道你有时差,我想你微信醒来才能回答我,但每次都在几分钟之内答复我了。所以,我们这边有很多幕后英雄,非常感谢!
    我们知道,举办这样的展览需要动用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包括陶瓷文化界、艺术界或者社会各界的朋友,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
    今天整个设计是黄春茂,他也是我们的会员和助手肖同学,中央美院的老师这个团队为这次布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也特别感谢中国××研究院方李莉老师主持这样的会议,非常不容易。还有很多老朋友,吕品昌把作品送过来的,还带来了其他朋友的作品。
    IAC在日内瓦成立至今已经有62年,实际它在中国还是个新生儿,我们的会员代表着世界最高的陶艺水平,但在中国我们实际还有很多优秀的,非常杰出的艺术家还不是我们会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也希望得到国内的艺术家的认同与支持。
    帕特里克·格兰德先生被我“绑架”过来了,本来主办方给他安排了北京一日游,我希望他能来看看我们在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所做的工作。
    下面我稍微介绍一下,在两天内27、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融合联合论坛,我有幸代表陶艺学会参加了这次盛会,由来自40多个国家200多人,其中包括国内非遗传承人嘉宾,中国文化部部长,中国陶瓷艺术学院院长王文章(音)也发了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先生也出席讲了话。这个论坛主题是“文化和睦、国际十年”,有这样的项目,我们在思考,如何在陶艺国际交流活动中落实教科文组织这样的精神和观念,我觉得我们需要从国际陶瓷文化这个大领域去思考中国国际陶瓷文化的未来以及中国陶瓷对全球的贡献。
    早在宋代,中国陶瓷艺术就为全世界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假如我们深入探讨时会发现,世界各地的许多陶瓷工艺都带着宋代陶瓷的基因,至今中国陶瓷许多术语、陶瓷材料、优质配方,优质工艺仍然是国际陶瓷的范例。中国陶瓷工艺已经在世界传宗接代,但我们还不知道,还被蒙在鼓里,这是我们目前在学习和探讨的课题。
    我们一直在讲,奥林匹克发源于希腊,诺贝尔奖起源于挪威,国际博览会起源于英国,奥斯卡电影奖创立于美国。在当今世界各大文化,从体育文化到科技领域,很多大的奖项都由西方国家主导,中国能不能在陶瓷文化大舞台能提供什么,悠久的陶瓷艺术和科技在世界陶瓷文化领域的地位及其影响力,没有任何民族的陶瓷文化可以相提并论,中国能够在陶瓷艺术文化领域有所作为,重振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的荣耀和辉煌。
    昨天下午12点42分,我有机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国际论坛做了3分钟的发言,我介绍了中国陶艺学会,提到一点,庆祝和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论坛在富有陶瓷文化的中国盛会,我建议把7月28日命名为“世界陶瓷文化日”,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坛在北京闭幕的时刻——7月28日,我相信会变成历史性的一刻。这个提案提出来以后,当然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也有很多关怀和强烈的反响。事后我向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汇报了,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赞扬。目前这个提案还在申报过程中,等到这一提案正式公布时,我再向大家汇报。
    再次感谢国内陶艺界、文化界人士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李莉:感谢周光真先生发言,他是这次活动的总策划人,也是这次主办单位的代表,他这次最大的贡献,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主席都请过来了,提出了28号作为“世界陶瓷文化日”,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倡,希望今天在座各位的努力能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
    下面有请北京远洋投资集团董事长郑志先生来发言,他也是这次主办单位之一的领导,而且对这次会议的人力物力财力贡献很大。有请!
    
    郑志:尊敬的帕特里克·格兰德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媒体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古色古香的平安府,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与国中陶瓷艺术馆共同举办的陶瓷艺术交流活动。首先我谨代表承办方对会议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来宾,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陶瓷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的艺术结晶,是中国的文化徽号,世界各国通过开展陶瓷艺术交流活动,并以陶瓷文化为纽带,共同促进陶瓷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国际艺术学术界的互动与交流,不断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本次国际陶艺交流展是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和睦”为主题,以“多元文化”为基础,讨论陶瓷艺术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
    为了更好地呈现中外陶艺界的交流和对话,此次活动分为陶艺文献展、作品展览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三部分来体现,通过世界陶艺协会会员提供的陶艺交流资料,向公众展示当前陶艺协会在世界上的成绩,展示部分示陶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陶艺界主席杰克·考夫曼、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日本陶艺家小路光男,以及中国著名陶艺家朱乐耕先生、吕品昌等20多位陶艺家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艺术家对国际当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本次活动中我们还专门邀请了国内外著名艺术陶艺专家、理论家、美学家因为研讨论坛,通过这次巅峰对话,共同探讨世界现代陶艺进一步发展,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强陶瓷领域的合作,找到当代共同陶艺发展之路,为现代陶艺发展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贡献(音)。
    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郑志董事长的发言,陶艺的发展离不开陶艺家,离不开理论家,也离不开金融家,郑先生是金融家,参与到推动陶艺的发展,非常荣幸!下面有请中国轻工联合会原副会长杨自鹏先生发言,杨自鹏曾经担任过中国陶瓷学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可以说推动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和陶瓷工业非常重要的领导人。有请!
    
    杨自鹏:尊敬的帕特里克·格兰德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性应邀来参加今天下午这个活动,来了以后我就问张落实,因为他到的早,留下什么影响,他说很好,很丰富。我看了以后,虽然很粗略,但是我感觉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阻止这样好的活动,让人感觉体现了多元,同时,要让人能够进一步感觉到它是相互促进和共生的。所以,虽然时间短,内容也不算有多丰富,但我想主题和基本的追求已经达到。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主办方,感谢策展人,也得感谢国中艺术研究院,有这么多热心的国际组织和友人,国内的方方面面,一起来推动中国和世界陶瓷艺术文化的沟通交流和共同提升,我想我们前面取得的成绩应该记录下来了,后面必取得更多新的成绩。
    刚才光真介绍了他们举办活动中许多想法和推动,光真提到了一个动议,并得到了会场热烈的赞同,就是把7月28日这一天定下那个美好的日子,无论是就陶瓷人或者就中国的唐山人,我是非常感动的。因为在39年多一点的时间,7月28日时,在中国一个叫唐山的地方发生了空前强烈的大地震,几分钟之内24万过蹦乱跳的鲜活生命就止息了。所以,我们感觉这次空前灾难。
    同时,因为我在唐山,我是死里逃生的,我真实地跟大家讲,人死很容易,几分钟就死了,但人死非常不容易,我和同事们把许多受伤的人从废墟当中扒出来的时候,解放军帮我们送到车上时,这些人舍胳膊断腿,内头骨砸断了,骨盆砸坏了,但又经过20多年的残疾人生活,他们依然旺盛地延续生命,依然想着中国,想着世界,想着个人所能贡献的那些事业。我现在在唐山还有当年受重伤的朋友。
    所以,提到了7月28日,我想到这儿,同时跟光真,我们商量好的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够和国家有关方面,和河北省唐山市有关方面商量,把第一次正式纪念活动就放在唐山那一个地方?因为唐山,世界上都知道,唐山在一定意义上有中国的根在那里,唐山又是中国著名的“北方瓷都”,陶瓷是锤炼,陶瓷是毁灭,陶瓷是重生和永生,你的提议我由衷地感谢和赞同。这里向你提出这个建议,希望大家能体谅和体察我们这种心情。我相信唐山市的人民和唐山市党政领导,唐山市陶瓷界和其他界的朋友们一定欢迎以及热忱地配合你们。
    想搞我们今天这个题目一是很容易,二是很难的。说容易,因为大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有这样的意愿和这样的想法,但要真正做到多元的,又超越的,又永恒的不容易,只要我们一步步做,这件事情一定能够(达成)。因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朋友没有能来,我作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老的工作人员会把这个活动带给他们,他们一定会支持我们今天准备通过的那个市场,祝我们活动和今后岁月不断地取得更多的成绩。
    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李莉:感谢杨自鹏先生的发言,他刚才讲到,把周光真先生的动议变成和另外一个动议结合在一起,我觉得非常好,7月28日我们可以把它定为“世界陶瓷日”,也可以放在唐山,因为唐山在那一天曾经有24万人失去了生命,他刚才讲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陶瓷是毁灭与再生”,用土做成以后用火得到再生”,这个提议非常好。
    下面有请威尔玛·维尔沃戴理事发言!熟悉陶艺的人应该能知道她的作品,今年韩国双年展上看过她的作品,她是陶艺方面的领导人,也是很有名的陶艺家!
    
    威尔玛·维尔沃戴: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好!首先,我想感谢主办方能够邀请我参加今天的活动,并且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北京遇见这么多的中国陶艺艺术家以及所有的朋友们,我谨代表阿根廷陶艺协会祝今天的活动圆满成功!
    我还记得在2000年刚刚加入世界陶艺协会的时候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自那以后我开始在华旅行,并也××中国,那时候我对中国传统陶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在不久之后我也有幸见证了中国现代陶艺开始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我看到中国的陶瓷艺术开始快速发展,因为中国的艺术家们能够得到非常多的赞助和支持,他们能够参加不同种类的活动,并且有机会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和艺术家互相学习。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陶艺界、艺术界也和工业界开始合作,将艺术家的理念进行显示(音)。
    讲到阿根廷陶艺的发展,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我的老师韦尔特威娜(音译)原来是雕塑家和画家,后来她决定采用陶瓷这种材料来构建和创造自己的作品。她是阿根廷的陶瓷奠基人,今年已经94岁了,但不幸的是她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很良好,我写了一本关于她的书讲到了她的个人,她的人生以及她的作品。今天我也带来了我的老师创作的两件作品,这些作品是我的老师在几年之前创作的,因为她现在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去世界各地,所以,我每当到一个地方都会带着她的作品。所以,我今天想将这两件我老师创作的作品赠送给国中陶瓷艺术馆。
    谢谢大家!
    (赠送仪式)
    这是一件小的陶艺作品!这是我的老师在××上面创作的一个画作。
    
    主持人方李莉:感谢威尔玛·维尔沃戴女士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中国是个非常古老的陶瓷大国,在商代我们就开始有了原始陶瓷,阿根廷是陶瓷艺术发展非常年轻的国家,他的父亲是这个国家陶瓷艺术奠基人,他非常友好,把老师的作品送给国中陶瓷艺术馆,我想这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
    最后一个压轴戏,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非主席帕特里克·格兰德先生发言!
    
    帕特里克·格兰德:亲爱的朋友们下午好!对我来说很大的荣幸来北京参加国际陶瓷艺术交流会,国际陶瓷艺术交流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员,就像刚刚周理事说到的,昨天和前天我们在东方酒店举办了很多的研讨会,与会人员来自40多个国家300多位与会嘉宾,讨论了国际文化交流等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趣,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交流,因为这是从2013年到今年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旨在讨论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与会嘉宾有年轻的也有相对比较年长的,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我们在一起讨论国际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我们发现在过去两天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方式,国际文化该留与融合的方式。就像大家知道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甄别分类遴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或者文化作品事业文化或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中国也有许多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遴选这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是私人的遗产,是全世界的遗产,它是国际性的。就像最近这些年在电视或各大媒体上发现,某些人在做一些破坏世界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他们意图或者在努力地去破坏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些人在破坏这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他们本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而不希望别的国家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我非常荣幸和大家在一起,在国中陶瓷艺术馆发现的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国艺术家的作品,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方式,就是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里能看到古典的中国陶瓷艺术,在这个场馆里能够看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超越了国界,是一种世界艺术和文化的交流。我非常荣幸和大家在一起这个时刻,也谢谢国际陶艺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举办了这次活动,由于这些陶艺作品它们作为一种方式,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于展示这些陶艺作品,我们年轻人能观赏和欣赏这些陶艺作品,让我们了解世界文化如何交流、融合。
    我很荣幸和大家在一起交流,很抱歉,我不会说大家的语言汉语,但由于有了这些陶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够互相理解的方式,互相交流的方式。
    谢谢!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帕特里克·格兰德先生的发言,他的到来和发言非常重要,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论坛在中国只有两天的时间,本来今天应该是他去旅游的时间,他没去,这么短的时间内抽空参加我们的会议,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联络委员会非常重视我们这次陶瓷活动。而且他当时讲到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实际中国陶瓷技艺,陶瓷文化,陶瓷审美等一整套体系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刚才也讲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属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制作瓷器的国家,所以它是瓷的国度,也是瓷的母国,但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已经遍布整个世界。我记得在韩国陶瓷馆看到过一句话,世界陶瓷史诗就是陶瓷记忆不断往外扩张的历史,中国是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陶瓷技艺传给了整个世界。
    接下来下午的研讨会我想会有更多的精彩发言。我是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是艺术及人类研究所的所长,虽然我是做艺术人类学研究,但我一直关注陶艺,曾经在中国陶艺美术学院读过书,也在中央美术学院读过书,非常荣幸主持这次会议,也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想法,下面请全体与会人员到门口合影,合影之后大家可以稍微参观一下展览。在3点20分再次回到这里,我们还有下半场的研讨会。谢谢大家!

(休息)
    
    主持人方李莉:下面研讨会正式开始。刚刚我们结束了非常精彩的开幕式,下面我们想开始最精彩的研讨会,上面通过开幕式我也学到了很多都是,下面时间有限,定向发言。我首先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秦大树老师首先发言!秦老师足迹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古老的陶瓷之路,去了很多遗址,下面有请秦老师发言!
    
    秦大树:我的发言和今天这场不是特别合拍,因为是古代的,现在主要是一个现代陶艺的展览,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北京大学考古队在东非肯尼亚
    我们这个项目系商务部资助的,商务部资助的第一个文化援外项目,这个项目的名称叫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是两条,一是水下考古中心寻找郑和的沉船,二是寻找古代王国玛营帝(音)的部落,同时把肯尼亚地区以往正式考古和出土的中国瓷器进行整理和调研,
    有很多人参加,一共去了3次,我们通过参加工作人的知识来进行断代咬合判定,我们发现在海外比较多的瓷器,最了解这方面工作的人,所以我们请了浙江所考古所的人,他们对龙泉要,越要比较了解,请了考古博物院的学者参与我们的工作。我们把一些瓷器保存着,我们进行拼对,这是肯尼亚学者和我们工作。第一是拣选出来,二是鉴定窑口,三是进行分型并类,四是进行画像。他们当时发现考古瓷器其实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拼对起来,然后开始照相,开始比较业余,后来比较专业。肯尼亚是中国瓷器的仓库,发现中国的瓷器非常多,这是一个遗址出土的中国瓷片,有数千件,我们还用手持式银光分析仪进行科学分析,这对判定窑口有非常大的帮助,过去我们认为是漳州窑的瓷器,比较粗的,测试之后发现还是金德真的瓷器。我们对发现的遗址进行实际调查,这是拉穆群岛××(7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中国瓷片,出土的中国瓷片非常丰富。我们在谈现代的瓷艺交流,那就必须要知道中国和外域交往主要的媒介就是瓷器,中国古代的瓷器。这是上嘉遗址,这是阿拉伯人认为照相不好,会把人的魂勾走,即使照相时也低着头。
    我们在蒙巴萨、××等地进行了调查,我们调查了37个出土的文件,包括自己发现的1000多瓷片,总共10600多件瓷片。这在环印度洋地区第二大工作,可能在座一些人知道,在1965年、1966年日本研究中国陶器的专家××曾经带着一批中国学者在旧开罗复丝塔河(音)遗址进行调查,他们曾经进行4、5次的调查,调查了12000多瓷片,我们调查了1万多瓷片,是第二大的瓷片。他们调查的只是什么时候有什么东西,断代不够准确,而且小山××夫我也实地考察了,发现有一些是伊拉克的瓷器,并不一定是中国的瓷器,并不一定很准确。所以,我们在断代断窑口以后进行比较充分的统计,这样就能把肯尼亚地区作为一个单位,经过统计以后,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它的输出规模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出口产品的特别也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输出的产品也不一样,所以,我想通过肯尼亚这个沿海地区作为大的单位,也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统计以后,来看中国古代瓷器输往印度洋的阶段性大概能看到几个高峰时期,几个低谷时期。其实我说的是比较客气的,印度洋地区其实是中国海洋古代贸易发展的现代性。它折射出来的也和国内经济贸易环境直接相关。
    这是我们发觉出土的一些中国瓷片。
    二、肯尼亚沿海出土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瓷器外销的阶段性。
    中国瓷器销往环印度洋地区有几个高峰时期。
    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创始时期,就是9—10世纪,从晚唐到北宋初,中国瓷器大规模出口往海外是9世纪开始的。这实际是转口贸易,整个环印度洋地区,从南中国海到环印度洋地区分为三个贸易圈,中国到广州海峡,广州海峡到剥落的海峡,波罗的海峡到波斯湾地区,波斯湾到东非地区。中国的《新唐书》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什么地方到那儿,经过多少天,我们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被他们称为海东路,大概要走博士多天就到了巴格达,而且还专门技术了“海西岸”的航线,学界有一些具体的争论,张×达认为最西边在阿拉伯半岛上,多数学者认同陈重扁(音)的观点就是桑兰国就是和东非桑兰市对应,所以应该在东非、肯尼亚地区。这是海西岸的一条航线。
    晚唐五代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学界的四组合,越窑、长沙窑、广东生产的青瓷和北方生产的白瓷。去年习近平主席去非洲时还说,我们和非洲的联系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其实不是,至少可以到晚唐时,中国的瓷器就已经在这里发现了。
    这是肯尼亚的拉姆群岛,这里有个重要的遗址上嘉遗址,剑桥大学的马克霍顿教授(原来)是博士生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他不懂中国瓷器,他说不研究中国瓷器,留给懂的人来研究,所以我们把它发现的瓷器进行研究,这是上嘉遗址的部落,发现有晚唐时期的长沙窑,一共17片,古代时候有两片,其他都是晚唐时候的。在拉姆群岛的曼达遗址也发现了长沙窑瓷器,这是十世纪的繁昌窑的白瓷器,还有10世纪的越窑瓷器也可以看到。这是在曼达岛上的曼达遗址发现的瓷器。
    我们可以看到,在9—10世纪时,尽管中国外销瓷器刚刚开始,但是它所达到的范围一直到郑和航海的时候才被突破,所以,在8世纪中叶开始大规模进行海上贸易,9—10世纪时就达到了第一次高峰,它的距离已经到达中非,外销规模非常大。我们举两个沉船的例子,一是黑狮号沉船,它××826年,考古…主要是长沙窑的瓷器,越窑的瓷器,广东的青瓷,库房里大量保存着这个大罐子。当时出水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
    同样,在爪洼发现的陈述有43万多件,中国瓷器35万件左右,主要是越窑瓷器我们根据××。数量非常多,这样的铸壶在国内都觉得很珍贵,在这儿有成白上千这样的瓷器。由此可见,在9—10世纪中国海上贸易已经多大第一个高峰,远端到东非,输出时期非常大。
    第二个时期,11、12世纪,是低谷时期,北宋人追求的是淡雅的生活,不在追求国外的舶来品,比如丁香油等穿衣戴帽的东西。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和印度的柱面王国开展,马六甲海峡封闭,尽管我们在东亚、日本、韩国、朝鲜半岛会发现一些中国瓷器,但在马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地方发现中国瓷器非常少,这是一个低谷时期。在肯尼亚11世纪的越窑瓷器数量很少。再出现中国瓷器差不多到的南宋中期的景德镇清白瓷,这时候数量很少,有一些。
    这是当时的发掘现场,我们出土的龙×瓷器在南宋也比较多。
    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末到明代初年,是中国整个瓷器外销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数量持续增长,从南宋后期开始,当时主持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开罗大学教授约尔斯翰纳(音译)有个描述,南宋时期13世纪初,龙泉窑瓷器如洪水一样涌来,每天能出十几片,这个数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大量的原代龙泉窑瓷器,上佳遗址出的龙泉窑瓷器,还有个头非常大的龙泉窑大碗。这是明初的,还有福建的白瓷。
    南宋时数量还比较少,真正比较多的时候是原代,我们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伊朗和波斯地区建立波尔汗国(音)×是忽必烈的亲弟弟,正汉位时他支持忽必烈争取了大汗的位置,这个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原因促使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在原代的时候,一直延续到明初。在南宋后期龙泉窑比较多输出,华光礁1号是在×发现的,这是在日本发现的沉船,台湾大坌坑出土的瓷器。
    中国明初中国瓷器输出的空白期。明代50年代就有人提出来了,进入21世纪以后,曼谷大学有一个美国学者Roxanna Brown,她60多岁了,出了一本书,她博士学位用了15条沉船资料,说明在明初,她认为由于海禁政策导致中国瓷器在中国明初一段时间出口的很少。
    1325年—1380年之间外销瓷有一段考古上的缺口。
    1352—1487年的一百多年没有外销的青花瓷,1352—1487年空白期以后,确实这段时间青花瓷比较多,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瓷器不输出,因为这时候中国有个伟大的航海就是郑和下西洋,很多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单纯的政治活动,和经济贸易没有关系,其实这个时期有大量的龙泉瓷器输出。过去为什么认为这是个空白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考古工作没有跟上,或者考古成果没有推广。所以,很多明初的龙泉瓷器被认为是元代的,2006年浙江大学和×联合发布了明确了永乐明初时龙泉窑出土的瓷器。
    明初这时候有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输出。
    格迪古城是很古老的聚落,规模非常大,20世纪40年代肯尼亚出土了很多瓷器,1257件瓷器,我们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这里面,景德镇瓷器占了37%,龙泉瓷器占到了58%,龙泉窑是最主要的出口瓷器。时代上看,原代瓷器占23%,这时候龙泉窑瓷器占了88.9%。元末明初,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断代,大概在14世纪后半叶这段时间,占到总数的17.34%,其中龙泉窑也是占百分之八十多,特别是明代曹其的瓷器,数量占到整个格迪古城的将近41%,龙泉窑瓷器占到99%。所以,明代这时候主要输出的是龙泉窑瓷器。
    第四个阶段,再下面一个高的高峰期,明代中期的成弘年间,这是个小高峰,明代的海禁政策依然存在,为什么有增加呢?这是格迪古城出土的,这是郑和时期的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我们发现的弘治时期的郑和瓷器。成化开始中国开始白银货币化,就是银本位货币化出现了,国内需要大量的银,而考古上我们发现所有的银矿都在衰落阶段,这时候需要大量进口白银,就需要走私瓷器换回白银。中国在明代时白银主要来自于南美和日本,就需要出口大量的瓷器。成弘郑和这时候正好是奥斯曼帝国非常强盛的时候,它建立了环印度洋的贸易圈,贸易非常通常。所以明中期出现了贸易的小高峰。
    奥斯曼帝国对中国瓷器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这是托卡比皇宫博物馆收藏的瓷器,非常精美,从元代一直到明代数量都很多。
    第五个阶段,总体来说,第三个大的高峰时期就是嘉靖后期、万里时期到清代前期的康熙时期,这时候也就是大上海时期出现了,所谓地理大发现,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里,中国的瓷器在环球贸易或者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理大发现以后,最早葡萄牙人达·伽玛团队15世纪末绕过好望角。
    16世纪马林迪人和葡萄牙人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一个标志性的,在马林迪这个地方建立了在非洲最早的基督教堂the portuguese Chapel,这是是挖西海岸,伊斯兰教盛行的地方,在这儿建基督教,说明当年葡萄牙人在这儿占住了角。马林迪作为东晋的基地,葡萄牙人占据了印度果阿和马六甲,当时中国不允许他们登陆,所以他们在台山县的上山岛进行班戈世纪的走私贸易。嘉庆36年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开埠……
    明代中期还是以海迪古城为统计,明代中期主要是景德镇的瓷器,占中国瓷器里将近30%的28.7%多,主要是景德镇瓷器。这里看到一个主要的现象,所谓的布拉克瓷,这是嘉万的遗址,突然就消失了,当时认为葡萄牙人带去了疾病,这个遗址一下被淹没了,一直到上世纪才发现这个古代的遗址。
    在这里看到一个现象,在葡萄牙人开埠贸易的走私行为是经营型的贸易,主要目的地在葡萄牙地区,龙庆开关以后才有大量的瓷器,比如万历瓷器在欧洲发现,才真正变成全球贸易,这个大家想象是可以的,但要拿实证说明我们的统计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
    康熙年间中国瓷器又一个外销高峰,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的,17世纪中期荷兰人…在南非发现大量中国瓷器,特别是康熙时期的瓷器,真正运到欧洲的是数量极少,非常精致的瓷器。我们在南非可以看到需要用木条钉的箱子里满都是康熙时候的青花瓷器,这时候规模大,数量多。
    这是康熙36条蒙巴萨沉船,这是世界最早的水下考古工作,这是一条军舰,但出了一批中国瓷器,我们已经写了报告发表在故宫的院刊上。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以后,后来取代的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很正常,乾隆以后的瓷器数量就不是那么多了,不像康熙那么多,这是乾隆时期以后水下的东西。
    晚清时当地也有一些中国瓷器,但数量都有限。
    还有日本的金烧(音)瓷器。
    一直到1698年,我们在东非地区就看到的,康熙36年,葡萄牙人被阿曼苏丹国彻底赶出了东非地区,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以中非为中转站,直接到了欧洲。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秦大树先生给我们做的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我还没有听过瘾,因为时间有限,他说的和我们今天非常有关系,中国陶器艺术的起点,这不仅和现在有关系,和未来也有关系。中国这么强大的非常历史,不同的窑瓷发展,中国陶艺在这样的基础会得到更重要的发展,而且他讲的非常好,这不是就瓷器而讲瓷器,他讲到当时国际的形势,国家的形势,四个高度,是中国最强势和最开放的时期。
    下面请阿根廷来的陶艺家威尔玛·维尔沃戴女士!之前他是作为陶艺协会主席讲的话,这次我希望她作为陶艺家来讲话。
    
    威尔玛·维尔沃戴:我可以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阿根廷陶艺发展现状,阿根廷陶艺作品主要是人像的作品,大部分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形式都是按照他的老师韦尔特维拉这样的创作形式来进行的。但在阿根廷陶艺艺术家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多的,虽然艺术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缺乏资助和资金,所以很难把他们这样很好的理念转化为现实。但是中国的情况和阿根廷是恰恰相反的,中国的陶艺艺术家他们可以开展自己的项目,他们能够找到相应的支持和赞助,能够将自己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作品。
    阿根廷是个南美国家,这些年以来阿根廷也面临着很多经济方面的问题。我是2000年第一次来到中国,2000年之后又数次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并看到了在中国陶瓷艺术家能够开办和举行一些自己的项目,自己来进行艺术创作项目,这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欧洲我们以西班牙为例,西班牙年轻的艺术家能够举办自己大型个人展,并且能够得到市政府甚至市长的支持,他们并且能在25—30岁时就出版自己的个人画册,他们能够自由地或者快乐地从事着自己的创作工作。他们认为自由和快乐的创作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陶艺艺术家都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们在从事陶艺创作时能够得到非常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陶瓷工业界和艺术界需要通力合作,因为陶瓷工业界需要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我们艺术家也需要工业界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创作想法能够变成现实,运用到我们生活当中。
    祝所有的陶瓷艺术家好运,也非常感谢主办方能为我们举办今天这样非常重要的研讨会,因为只有我们这样的研讨会平台,才能促进我们陶瓷艺术在全世界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李莉:非常感谢阿根廷的陶艺主席的发言,她的发言让我们真的感觉到作为中国的陶艺家是很幸福的。今天研讨的题目叫“人性超越多元”,刚才有记者问我它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文化是多元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时段,所以,造成不同民族的文化多元性。但人性是相通的,人的心智是相通的,所谓人性相通是因为每个人基本的幸福都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而陶瓷制作也是为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而来的。很幸运的,陶瓷这个艺术在中国大地上长出来。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记得郑董事长跟我讲了很有启发的东西,他说西方推的是咖啡和油画,东方日本和中国都一样,是茶叶和瓷器,所以,它是一个文化的根,中国有这么古老的文化的根,而且这么广泛地域的人都喜欢这个陶瓷,所以,中国土地孕育了中国陶瓷艺术家的发展。阿根廷是陶瓷艺术非常年轻的国家,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国家会有热爱陶瓷的气氛出来,但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要上万年的历史,没有任何艺术和文化像陶瓷这么长。
    刚才秦大树先生发言让我们看到,中国陶瓷不光是历史悠久,而且它的足迹遍布世界,给予世界很大的影响。
    下面有请朱乐耕先生发言,他是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院的。
    
    朱乐耕:各位下午好!北京国际性的陶艺活动太少了,对陶瓷大国的身份不太相称,因为我们这个国度,真的要感谢郑先生,我们这样的活动太少了,日本、韩国陶瓷都是他们国家的最爱,中国陶瓷艺术这么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整个陶瓷文化得到发展,陶瓷艺术也得到很好的恢复,包括陶瓷资源对当代、现代陶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陶瓷的历史来讲,是每个国家最早的艺术形式,陶瓷艺术本身就是为美好的生活产生,包括制造,为生活所使用的,便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使用的细节,那是原始社会最好的物品,就像现在的汽车和冰箱一样。它制造不仅是有物的东西,还把泥土,美好的人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想法通过陶瓷的制作表现出来。
    刚才秦大树老师进行陶瓷的国际交流,不仅是唐代有交流,有人类的时候,陶瓷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是一种文化,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陶瓷的交流已经超越国界,今天中外艺术家一起交流,我们也到国际上参加上,这对我们陶瓷交流和陶器艺术有非常大的促进。我们对陶瓷艺术的认识,陶瓷艺术的发展对当代艺术怎么转型,怎么和现在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一些问题。
    这次展览的作品和传统区别还是很大的,表现的是艺术的思维,虽然不是产业,但体现了陶瓷艺术的精神,陶瓷艺术有很多的设计产业,目前我们国家这么大的国家,陶瓷艺术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但现在我们真正在市场上能买到多少好的陶瓷?我们觉得还是比较缺的,好的设计,在北京最缺的就是好的陶瓷设计。
    当代我们需要陶瓷振兴,也需要陶瓷伟大的复兴。今天这个会议我想是有意义的,对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今后也希望有更多的国际会议,更多的讨论来促使当今陶瓷艺术能够更多地重新走向世界。
    现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各个博物馆都有,但在亚太,中国陶瓷艺术基本空白一片,没有发展,我们有很多的陶瓷艺术,但很多博物馆对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和作品不是很熟悉。希望我们接下来大家能努力,也像郑志这样的企业家能助力,相信中国的陶瓷艺术未来可以更好地重新走向世界。
    谢谢大家!
    
    主持人方李莉:非常感谢朱乐耕先生的发言,他提到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新的高潮。但中国日瓷发展怎么办?理事长中国是日用陶瓷的大国,它怎么样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去,文化文化是化成天下,让天下的人用你的东西你才能成为最好的东西,艺术和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没提中国的名字叫“China”,因为现在才知道提china很不好意思,因为瓷器有两个叫法,B××和China,B××是指高级瓷器,china是低档瓷器,中国过去是高档瓷器,现在变成低档瓷器了。
    中国陶瓷学院是中国唯一的陶瓷大学,不仅要培养陶艺家也要培养设计师出来,下面请陶瓷学院的副院长宁钢先生发言,我想他不仅代表个人发言也代表陶瓷重镇,很重要的院校来做这个发言。
    
    宁钢:各位专家下午好!简单介绍一下陶瓷学院,陶瓷学院是1910年陶艺学团,当时有一批在欧洲、日本留学的有志青年回国以后觉得中国的瓷器有点落后了,因为大家知道18世纪时欧洲派了传教士在中国待了20多年,最后他找到了配方,于是欧洲找到了××土学会做瓷器。他们当时制作瓷器是非常昂贵的。晚清时中国的瓷器因为有些有志青年认为应该重振中国的瓷器,所以他们在景德镇创办了陶艺学堂,当时把陶瓷学堂放在××府。1927年民国政府,陶瓷学院是省内的中专,1947年是省内的大专,1958年是本科,1984年国家硕士点授学单位,2013年是博士点授学单位。所以陶瓷学院现在是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层次的招生和培养。
    陶瓷学院按照省委常书记的话说,在江西省只有陶瓷学院最具备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打造国际影响力的特色营销。我们陶瓷学院这些年在国外展示,比如到大英博物馆女王××60年,中英建交40周年,整个英女王进行庆典,剑桥博物馆也找到我们陶瓷学院,我们在那儿展览了6个月,当时我个人做了一个作品给女王,女王××,当时文化体育部长,所有的舆论,希腊驻中国总理事,上海现理事参加,庆典结束之后希腊总统在总统府会见我们,年底在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查尔斯王子××。所以,我们的做了新丝绸之路欧亚陶瓷之旅,最重要在海外建立我们陶瓷学院的陶瓷文化中心。我们在韩国的展览,在印尼的展览,在不断地对外展出和交流。我和周光真老师担任国际陶艺协会中国理事以后,我一是表示祝贺,二是希望把国外陶艺引进到中国以外,要把中国的陶艺带出去,这样进行互动。
    刚刚方老师说到设计问题,其实景德镇这个城市,很多人批评景德镇不会设计,其实是对景德镇的误解,景德镇以前是非常注重设计的城市,我们每年的陶瓷展和创新评比,大量的造型作品出现,××不用把产品做出来,可以把国内直接画图,直接订货,景德镇的设计到今天这一步我觉得和整个大气候有关系,不仅是陶瓷的东西,是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东西。景德镇当时有些企业效益是很好的,头一天在订货,任何头一天生产,但当时领导一刀切,他批评,干嘛还吃大锅饭,结果一夜之间全倒了。工人说解放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工人没工作,行政人员去摆地摊,就是这样的很阵痛的过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景德镇当时的三千块砖要向科长送彩电,当时的情况是很好的,当时产业到这样的状况是很让人信筒的。你找大师搞设计它没法转化。省陶瓷学院、市陶瓷学院准备整合成副厅级单位重新设计,但目前景德镇设计情况是这样,确定让人很尴尬。艺术这块还比较繁荣,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怎么样景德镇还是在进步。
    景德镇自古以来它就是个开放经济,工匠报上来,汽车天下走(音)。我们在杭州博物馆看景德镇生产的龙泉瓷、月牙瓷非常好,技艺学好了全国都可以去。古代景德镇陶器产业非常重要,现在有4万人的景漂。北大主任王丽荣(音)概括得很好,景德镇就像有点×的贵夫人,有点不修边幅和蓬头垢面,一旦深入进去以后充满了活力。景德镇为什么有4万人的景漂,许飞(音)前两天带一帮人在景德镇。有些在美国生活十多年的艺术家到了景德镇不走了,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把家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了。这是景德镇的魅力。景德镇这么一个历史名城,我们陶瓷学院在景德镇的发展过程当中也要出谋划策,有所作为。
    最近媒体上都有习总书记亲自批示要重视景德镇的官窑挖掘和保护,刘延东也批示,我们常书记亲自在景德镇考察批示官窑的开发。所以,景德镇将要建一个相当于当年故宫那么大规模概念的官窑建筑群,里面瓷器的挖掘,有大量的工作。所以景德镇的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陶瓷学院,我就希望周老师和在座的专家,陶瓷学院经过60年,1958年以后的沉淀,它现在也是中国和世界陶艺教育和创作基地,所以,希望我们陶瓷学院能广泛地和国际国内进行合作,也欢迎各位专家到陶瓷学院来讲学指导。
    谢谢!
    
    主持人方李莉:刚才阿根廷的威尔毛主席说中国民众很幸运能做陶艺,不仅民众热爱,国家和机构都在支持这个行业,刚才宁教授的发言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其实艺术研究院这么多年为这个也做了不少的事情。比如2005年开始就和中日韩三个国家轮流做东亚陶艺展,三个国家第一届是中国,第二届是韩国,第三届是日本,2008年到现在连续这么多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下面的一个机构,所以景德镇这几年的大奖赛还是国际陶艺展都是由文化部来举办,委托给中国艺术研究院,每年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帮他们组织。中央美院也做了很多事情,黄春茂老师待会儿也会谈到,刚才讲到设计不上去的时候就用到瓷器,皇家风范的日用瓷,所以中国的日用瓷我想是过去,从现在开始也许未来开始china就不是低端瓷器,而是高端瓷器。我从事研究景德镇瓷器30年,景德镇的经漂是我研究最重要的题目,我带了两届研究生在那里,我在那里租了房子,还有英国一个教授,我们联合在景德镇进行研究。
    我们对景德镇类似798类似废弃的工厂,年轻的艺术家和外来的艺术家在那里聚集一团在那里创作,还有一些村庄,像宋庄一样也有艺术家聚集在那儿。古老的艺术能那么吸引艺术家说明这个城市既古老又不古老,既古老又年轻。什么能成为又古老又年轻的东西,这值得探讨。那么多年轻人能去景德镇说明它有市场,没有市场它火不起来。民国有4万多人景漂人,现在已经有12万手艺人,还有4万人从海外、全国各地过来的艺术家,还有大学毕业生在那个地方谋生,而且他们不光做艺术,也做日用瓷,但他们手工日用瓷,我想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品种,文化价值、附加值很高。所以这是智慧的产业,现在景德镇又开始充满活力,马上要成为世界的中心,过去中国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中心。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漂失的古镇》,现在我认为古镇又回来了。原来我认为漂失的古镇,因为景德镇消失在历史上。现在景德镇又成为陶瓷的中心了,许多艺术家到景德镇来,把景德镇当成他们心中的麦加和圣地,朝圣的地方。所以我和非遗保护人在说,你们一方面看到非遗在消失,另一方面非遗在复兴。不仅龙泉窑、耀州窑,池州窑,很多地方的传统又在复兴。中国依然是世界陶瓷大国,中国有这么多喜欢陶瓷的人。阿根廷的vilma女士说自由家希望自由自在,快乐地创作,中国有这么多陶瓷的土壤,有艺术家、金融家、投资家支持,所以陶瓷艺术家可以很快乐、自由地做这个工作。这是难得的机会。刚才有点感触讲了一下。
    下面请郑志董事长一直给我推荐的非常有名的文化学者,也是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先生,有请!
    
    刘传铭:在座的专家、朋友们大家好!我大概一个礼拜前收到有这么个会议,今天上午的文献展、作品展和开幕式都非常成功,在座各位都共同见证了这么一个时刻。现在开始这样的学术研讨会。在这儿我想先讲一下,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的展览和文化活动,除了前面主持人说到的国际陶艺学会的关心,方方面面各位的关心,还有来自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支持,我想说北京艺术博物馆张树伟(音)在文献的提供,他们的馆员孟女士专门为这个会议翻译了英文的文件,都是大家一起来参与做了这么一个成功的活动。所以,谢谢张馆长!
    今天这个会议室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十年文化论坛里的一个分论坛,刚才几位发言人,从秦大树先生开始到阿根廷陶艺主席到朱乐耕先生、宁钢先生,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谈了他们和陶瓷的工作关系,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陶瓷艺术现状的看法,可以说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但恰恰是不同角度体现了文化融合的主题。
    我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会议时,说实话我在学校里是教美术史的,工作以后一直关注绘画以及绘画之外陶瓷这门艺术,所以对它的关注是我的兴趣所在。
    五六年前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对当代中国新工艺现状要做一个调研,使我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了陶瓷艺术,也接触了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也解除了陶瓷界的朋友,有的近有的远,这样我对陶瓷艺术的成就和兴趣更加浓烈了。
    今天,我在这个会议上,我准备谈一个问题,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这个题目非常大了。因为这是个宏大的主题,又是有专业方向确定的话题,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支持下,今天这个会议又有着国际背景,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陶瓷艺术的世界性、现代性、专业性作为相对系统的论述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把问题集中到一点,我所理解的当代陶瓷艺术审美特征问题上来,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就艺术而言,现代主义是个复杂的思想主义思潮,陶瓷作为现代思想主义思潮的载体是必然的。
    我的结论是,陶瓷艺术的审美只能是有方向而无坐标,为什么有方向而无坐标,所谓坐标是有明确的指示牌;所谓方向是不同文化,不同人,不同创造类的艺术家,大家会奔着一个方向,这个需要做理论上的梳理,尽管很多人、外国的艺术家,中国的陶艺家对我们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现状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希望,但当代陶瓷艺术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我所理解“文化和睦”的论坛主题,便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思潮的相互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并且发掘它们审美的不懂价值和思想贡献。
    一般的理解,现代主义总是针对绘画而言的艺术哲学,但是在西方艺术思潮中它却是涵盖着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戏剧,当然也包括陶瓷,是所有的艺术门类,所以现代主义的理解就变成了我们当代陶瓷艺术学术讨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第二,陶瓷艺术和现代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大家看到的资料里,我们都知道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出生在法国,活跃在美国的马塞尔的“泉”,就是陶瓷界的标志性作品小便池,杜尚用6个美金买来以后,签上名字就摆在绘画展上,这个绘画和陶瓷艺术的天然联系由于非常偶然的动作就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个例子说明了现代主义思潮他体现出来的破坏性和挑战性甚至于比其他艺术还要来得激烈,还要离经叛道,还要匪夷所思。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杜尚的这件作品还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还有它非常新鲜的意义,这已经被后来无数的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立论重复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有机会到欧洲做了7个月学术交流,当时一个在哥廷根大学还有一个是在布瑞尔克(音译)德国学校,当时我有幸看到很多西方现代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油画布上用刀画了一刀,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观念宣扬的旗帜,当然现代主义还有大量的作品,包括把一些古典作品《国王与皇后》这些雕塑完全用现代手法重塑时,这已经剥离了现代主义审美的方向。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代西方陶艺家们他们不仅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钟,自身激发出无比的热情,同时也使西方的陶瓷艺术和现代艺术具有了强大的张力和思想能量。而这一点中国陶瓷当下的现状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必须承认,我们有一些突破,有一些工艺的改良,有一些技术的进步,甚至我看到的,包括朱乐耕老师,昨天晚上我看到的为代表的颇具有艺术意味的作品,非常优美的。而且不管怎么样,中国陶瓷相对来说拥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个人认为,总体来说放弃了对时代与生活的关照,沉迷于复制古典,讨好市场,作为陶瓷艺术的生命力的萎缩,一定是个必然的。所以,中国现代陶瓷它既不是世界陶瓷艺术主流的重要构成,又背离了我们优秀的一千多年甚至更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教化的助人伦的社会责任担当,关注当下,关注社会,不仅是西方的理念,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哲学和精华,而中国陶瓷,我说的武断一点,我不否认当代有很多接触的艺术家和杰出的作品,但倾向上来讲问题也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这大概也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现象和本质。
    当然,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具有广泛世界性的艺术,陶瓷的生命力永远不会终结,我们只有在打通古今,关照中西的观念下来重新审视陶瓷美学,陶瓷艺术,陶瓷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不断地探索出陶瓷艺术发展的新方向,这是当下所有的陶瓷艺术家首先是中国的陶艺家,当然也包括世界的陶艺家,因为在世界一体化进程里我们都有共同的责任和担当,在文化和睦,文化融合和理解的前提下来担当起陶瓷艺术发展,陶瓷艺术生命不断发展的…(70分)对西方现代主义自身的批判,可能学艺术史的同志,让卡莱尔就是资深的毕卡索博物馆的馆长,做了30多年毕卡索博物馆的馆长,应该说他的身份,他的情感,他的地位,由他出来写了《论绘画之灭亡》这本书来阐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我认为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东方学术界,中国学术界也开始了对似是而非的反思,世界都在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创造。书里倾注思想,确定陶瓷审美发展方向是最最重要的,否则我们永远只会在旧思想,为继说的思想管全里大专。教科文组织文化和睦论坛,陶瓷中的“人性超越多元”我想这个主题的确立也是有历史性的意义在里面。
    所以,我的结论是艺术品多元和艺术品多元创造和审美与生活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现象,真正能体现文化的艺术品和艺术理论的出现,必定是在我们重新梳理了艺术传统,不断开放我们的世界视野的前提下,才会真正地使陶瓷艺术走向更好的发展时期。对中国陶艺家来说,当代艺术真正的本土化觉醒尤为重要。
    因为时间关系,最后这句话我想将来有机会再和大家讨论,因为不能说中国当代没有现代观念的陶艺家,有,但更多的是复制了西方的概念,中国现代陶艺家们,本土化的现代意识应该崛起了。
    
    主持人方李莉:感谢刘传铭先生的讲话,在他看来陶艺现在最缺的是思想性,传统上绘画有重教化,成人伦(音),他认为怎么理解西方的当代陶艺,怎么理解中国的当代陶艺,有时候我们向西方学习,有时候我们又没有想到向西方学习时没办法,很多地方也取自于西方地,所以很多文化是相互的,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西方,但不知道西方现代陶艺受了中国宋瓷的影响,日本的揍你社(音)就来自于揍你横(音)来源与天然的人工美,物我两望天趣的东西,自然形成的东西,不是人为的东西,当然中国传统的东西很多,明是传统,实际又失了很多传统的美。是人工装饰的美,宋代是靠天然美,传统很多,传统我们既要学习又不能完全是传统。今天我设了西方陶瓷艺术展,是考夫曼的东西,很现代,实际仔细看它有很多东方的艺术特征,它让你冥想,你摸着他的作品去想象,这是东方式的,因为东方式的审美是体验式的审美不是艺术上的审美,所以东方式的审美还需要挖掘。这个讨论很有意思,任何东西越讨论大家的方向越明确。
    下面有请周光真老师再次发言!
    
    周光真:刚才几位老师都讲的很精彩,非常有启发,我们主流美术和陶瓷艺术的关系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方陶艺的发展过程中,从50年代西方陶瓷艺术,当代陶艺起来时,现在叫现代陶艺,以前叫当代陶艺,有时候国外会习惯用“现当代陶艺”。它把陶瓷从工艺美术范围和主流媒体结合的过程,我也写过一些文章,在这方面有一些学习和参考。
    在中国现在大环境下,陶瓷本身就是多元的,一是工艺美术的范围,你要求工艺上绝对的精致和完美,没有任何瑕疵的,日本陶瓷它又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它和餐具、插花、茶道,它追求天趣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现当代陶艺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的根。在中国范围里讲,当然我们一方面需要陶瓷工艺传承,就是非遗方面作为保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陶瓷工艺新的发展方向,就是当代陶艺怎么做,在中国这个文化根的条件上去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者重复。实际还牵涉到很多问题,刚才宁钢院长也讲到一些问题,我也很有启发。
    还有一个问题,国内景德镇来讲,你怎么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有时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课题里提到“可持续性地发展”,并不是说今天某一个产区产值很高,把陶瓷出口量做得很大就可以得到某一个瓷都名称。实际从真正文化意义上来讲是讲它的文化传承,讲它的历史,讲它的根。我们在不同的范围里,从传承到创新,这里面实际上都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可以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路。
    今天过来的朋友,这边有明信卡可以拿分给朋友。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周光真先生的发言,没有他就没有这次会议。下面请黄春茂老师发言!他曾经在阿垂格(音)大学拿了硕士学位,他的设计也是搞得非常好,这次在APEC会议上大家都能看得到带有皇家气势的用瓷是他组织设计,我想他肯定有很多想法和感受,他也是国际陶艺协会的会员。有请!
    
    黄春茂:谢谢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这都是我的前辈和老师,既然大家都是艺术家和学者居多,我说话就稍微放肆一点,从我们角度一点,因为是学术研讨会相关的内容。中国很多朋友发财是买房子卖房炒货房子获得的。中国经济也在转型,制造业也在谈转型,在谈新的阶段,其实中国的文化这种伸展其实非常有意思,在有了更多物质基础和国际化来往,起码中国人到国际上去走动,国外人进入中国,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现在的价值观从我们小的时候爷爷奶奶教育我们的一些方式到新的物质方式和新的时间空间、新的生存方式,整个网络虚拟时代到来,所有东西都在不断挑战和颠覆我们的传统,颠覆我们的思维方式,颠覆我们的生活概念。
    也就是说这种文化的伸展性和鲜活性必然要给我们的艺术,中国这种文化系统性,包括没有读过书的人,文化的传承不是依赖一个简单的大学教育和学院教育,包括古代时文人和官员到了退休以后也是回到老家,回到乡下去。所以,文化在中国是个很浩大,非常普及,很系统的国度。在这么一个时代机遇到来时我认为是文化生长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同时也意识到了,我和刘传铭老师虽然不是一个同行,但我们的观点非常严峻。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和尴尬现状不得不面对。
    中国的传统陶瓷这种内容和历史意义是永远不可能涵洞的,现在也就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勇敢地承认,现代主义的艺术,现代主义的文化是根植于整个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概念意义上建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现代主义陶艺和当代艺术,我刚才也和朱乐耕老师说,你是天才型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包括中央美院的许斌(音)老师,他在做国际意义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艺术家群体现象,只能代表天才型和个体。朱乐耕老师中国这就这么几个艺术家,但到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年年开,4—6000人,它是群体现象,我们是个体现象,它不能代表整个时代的进步。
    前些年这些现象,西方现代陶艺发展已经半个多世纪,经过了××(97)运动、手工运动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半个世纪以前进入大学教育,陶瓷本身是C××中国百匠的词,并不是人文士大夫思维的东西,所以,学院教育也是相对晚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咬牙切齿认识这一点。
    我们的画廊概念,前些年中国经济泡沫增长时,中国的当代艺术、陶瓷艺术在内,很多学生刚刚毕业马上就成了大师了,马上就见诸报端创作了。其实当代的东西要求的是一种观念性和人成熟思维的东西,它对文化高度性要求注定了很少有20多岁成熟艺术家,就像国外的艺术家都是白头发的,它要求的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所以,整个当代艺术的成长都是不断更新的状态。
    中国几个当代艺术家也不断被质疑抄袭,也就是没有什么创新。那么我们的机会到来了,我们干的是一种机会,就是一种洗牌,产业在变,文化在变,艺术家的标准在变。比如画廊,在798弄个艺术空间Loft就成艺术老板了。你推动和把握艺术家的能力,艺术家承担责任都没有。
    现在在做一个平台,艺术性是活跃和生长的周期,像郑总这些画廊博物馆也是一样,很高兴和郑总建立沟通,我们建立在更宽厚的资本基础,更宏大的成熟国际化的艺术品经营和运营的平台上去构筑一种新的标准。所以,整个很多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主持人方李莉:黄总是我们这里最年轻的,最有发展前途,最有活力的。他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下面请这次主办单位之一的负责人郑志先生发言!
    
    郑志: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下午好!我还得感谢大家,因为我是承办方,尤其感谢这么多专家参与这个会,我听了非常精彩的演讲,甚至是扫盲式的演讲,对我来说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
    我在讲观点之前,想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不是专家学者,很遗憾,也很惭愧,我今天谈的不是学术也不是专家,顶多作为经济人士陶瓷艺术爱好者。第二,在我讲观点之前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因为有些专业性的隔行如隔山,大会安排我讲我就讲讲,隔行如隔山肯定会讲很多错误的观点,很多不对的地方,在这里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我讲的主要主题是“如何系统性地建立理论体系来推动当代陶艺发展”。
    任何一个事物,不管是美术还是经济,我认为,任何一个行业,人们一个事物如果从单一构架推动它的发展,这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应该从系统性、多元性去思考和推动,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就陶瓷艺术来说,一方面我们套陶瓷自身的学术体系,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要考虑它的发展建设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它的重要意义是为两个服务:第一,为人类文明服务;第二,是为当今的市场服务,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为政治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光谈艺术,不谈市场,不谈它的政策环境,不推动它的发展是很遗憾,不完整的,甚至不一定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市场、政策体系环境和自身的艺术环境相辅相成,我们谈到发展必须要谈到市场,必须要谈到环境,我想市场和艺术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它有联系,但是有理论体系的不同,有他思想构架的不同。所以,这个事情应该值得去谈。
    从业外角度来看,系统地考虑问题应该是综合地、多元地去推动。根据这个指导,我就当天讲的陶瓷发展系统来讲,觉得应该对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考虑:
    第一,陶瓷的艺术本身,自身的陶瓷体系建设。
    第二,艺术陶瓷的市场体系建设。
    第三,艺术陶瓷的金融建设。
    第四,艺术陶瓷的政策环境建设。
    应该四个方面来共同推动这个事情。
    一、陶瓷的艺术体系建设。
    我认为最少包括三个方面:
    1、艺术陶瓷的思想和学术体系建设。
    刚才很多老师都谈到这个问题,尤其刘老师从美学角度谈到这个问题,这是艺术陶瓷发展的灵魂所在,是解决艺术陶瓷能够走多远,走多高,走多大的一个根本。假如没有了陶瓷的思想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无法指引陶瓷艺术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甚至其他方面的发展。它是指导着人类和市场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审美,如今应用这个艺术,因为你服务对象是人类,是普遍大众,是文明,就教际的人怎么理解艺术陶瓷,怎么理解艺术陶瓷。假如都不理解,都不懂呢?我们买这个艺术陶瓷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是当前市场发展不好的症结所在。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方面做得不够,不但中国这方面做得不够,在全世界这方面也做得不太好,据我们的了解,因为世界两大艺术品代表体系,一是油画,二是陶瓷,它在全球没有时空,没有地域的区别,但文化体系、学术理论体系、思想体系非常好,但全球陶瓷思想、学术、理论体系是什么?我现在还拿不到这本书,还看不到在哪里。所以,这方面还是很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有了学术理论体系,有了思想,我们怎么培养陶瓷艺术人才。各位专家和教授们都在,我不想多说了。培养人才是很重要的环节,没有人就没有了根本的推动,没有了它的一个基础。
    3、陶瓷艺术品的生产和价值体系。
    这里作说的价值体系是两个方面,不是价格体系。一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它的历史贡献,对人文的贡献,对学术本身的贡献;二是市场的价值,当然它有应用。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这从陶瓷的自身体系建设方面,应该有思想、有学术,有人才培养,有产品诞生的价值体系。
    二、艺术陶瓷的市场体系建设。
    任何一个艺术品,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产品,需要规范、科学,可循序渐进发展的市场构架体系。当前市场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多元的,这里我只谈规律性之一般性,我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市场构架。
    1、市场分类。
    大概分为三个结构:艺术性的人文利用;消费性的市场需求;投资性的市场需求。市场是个理论体系。
    2、市场的渠道与结构。市场渠道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它的市场体系,二是它的销售体系,尤其市场体系和销售体系,包括经纪人、画廊、拍卖公司、互联网等等手段的应用,如何建立万的市场渠道推动它的发展也是一个方面。
    3、艺术陶瓷发展有两个,一是如何引导,二是如何开拓一门伟大的艺术。过去我们陶瓷销售、消费远远比当今世界的油画好得多。后来我们又低了一个阶段,除了共同的元素外还缺了一块,如何引导消费,我们国家最近谈的比较多的如何引导消费比较重要,如何开拓消费。如何进行全球化进行流动,这是要建设的,是要推动的。
    三、艺术陶瓷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陶瓷金融是推动整个陶瓷产业发展和市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不纯是陶瓷,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物品没有了金融的支撑它几乎不可以谈发展多远,市场的共管就在金融。我们是属于金融方面的,假如我们建的房子,所有的投资没有银行,没有资本市场的介入是不可能发展为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所以,金融非常重要,没有金融的支撑,任何行业都死水一潭,形成不了流动性。我们如何建立金融的支撑,重要地要从三个方面去表现,去推动。
    1、必须把艺术陶瓷艺术品像西方油画艺术品一样,必须资产化,资产化就是财产资产配置一个重要的标志,机构和个人把这个陶瓷变成财产资产配置,这个容易理解。
    2、货币化。这里不是指钱,变成人民币一样的货币化,而是指价值金融化,就是这个艺术品是可以流通的,可以是用来抵押的,可以买卖的,可以在国际交流的,像我们房子一样形成很好的金融产品一样,如果没有很难进行大众消费支撑。
    3、证券化。证券化是形成艺术品资本市场非常重要一个环节,现在我们的宾馆,你们建个宾馆20亿,里面放了5个亿的艺术品,假如你想投这5个亿,这5个亿艺术品不能作为流动性开放资本打包上市的,它是要剔除出来的。所以,不可能证券化。我们现在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如何把证券化变成可流动性的资本以后进入资本市场。
    4、全球流动性。各国金融货币体系支撑必须得有,否则光是中国没有支撑,国外有,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不认,毕加索、梵高的东西再好,到中国不能有流动性。各国金融货币体系支撑也非常重要。银行和证券两个介入是整个陶瓷标志性金融化的一个代表。
    我们是搞金融的,是搞投资的,这里我说一组数据给大家听,根据去年巴克利银行、瑞士银行的统计,光中国这个机构投资者和高端人士总资产是130万亿,如果按照国际资产配置构架来说,5%到8%是配置艺术品市场的话,中国有6—10万亿艺术品市场。按照这个类推,现在世界上会有100万亿市场,但在中国去年才有3000多亿,由于金融的不介入我们才刚到它的零头还不到,应该的资产配置,应该的市场容量都没了。所以,我们这样的投资公司会关注这一点,我们将来也会在这一点推进。
    四、艺术陶瓷的政策体系建设。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业性,二是政府政策性。行业政策和各国政府全球化贸易流通的政策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说当代艺术品有两方面,一是油画体系市场,二是陶瓷市场,如果我们全球化流通体系政策不完善,贸易壁垒不打通,这个体系建设不完整,这也是不通的。
    我今天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谈推荐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性地谈发展才能推进,每一块都有理论体系,每一块都有构架它的科学性,各行各业都系统性参与,艺术陶瓷肯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本人才疏学浅,说的一点说的不对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郑董事长的发言,我原来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他一讲了以后我就知道了,市场化以后不重视资本是很难流通的,所以陶艺未来的前景就在于怎么让它资本主义化,在全球流通。这需要我学习一下,值得思考。
    最后发言我们留给张守智老师,在座大家都很熟悉,是在座的元老,中央工艺美院著名教授,是国家很多陶艺方面的政策制定主持者,下面请张老师发言!
    
    张守智:今天产品这个会收获很大,特别是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年会文献展,而这里文献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而且是新中国60年包括对中国传统陶瓷考古发掘研究历史上,我们前人的创作出现了很多很好的著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可能做不到,因为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陶瓷文明古国,而且又是陶瓷的发明国家,可是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和历史,这是农耕时代中国陶瓷在人类发明瓷器甚至于1000年以后,全世界还是陶器社会,中国瓷器对全世界的传播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活质量,我们做了贡献,但农耕时代对我们陶瓷,农耕时代的科技和沉船、无形文化的总结太少了。但这次的会很好,有这么多的文献资料摆出来,我感到非常高兴,而且我都没看到,我今年是83岁,我是1950年,1949年北平国立艺专,50年升成中央美术学院,我们50年只有40多个学生学陶瓷的,当时全国的大学生非常少,当时统计中国有多少大学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分学生,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当时给陶瓷就4个名额,就是景德镇的施玉仁(音)是我的班长,金宝升(音)是我们一起留在美术学院的,副部长许伯瑞(音)一个人管全国陶瓷美术工作,就这么四个人,周光真不是美术专业的,他是雕塑专业的,我们同届的。景德镇当时孙部长直接跟江峰院长要的,他是住校老师,他自愿到底下去的。
    60年的新中国陶瓷恢复和发展,战后是从景德镇开始的,1953年、1954年两年我们是在景德镇学习的,7个教授和老师带着我们两年时间在景德镇,第一年搞建国瓷,第二年搞景德镇艺术瓷恢复,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手工时代,全景德镇还是手工,石膏注浆成型还没有,只有唐山有一点日本人留下来的单刀提轮(音),其他全国都是手工业。我们从上学脉石学陶瓷到今天63、64年了。新中国陶瓷从手工业转成半机械化半手工到今天是这么一个状况。这60年我们看到了展室里著名的注塑,特别是唐宋很多窑口的注塑是60年代我们当代陶瓷人发掘,包括北大的秦大树教授是中国重要的考古专业,原来叫燕京大学,解放后叫北京大学,做了很大的贡献。
    和我们同时搞陶瓷的有在座的刘培金老师,刘培金老师是50年代外贸部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陶艺处的科长,一直到他退休,我们两个差不多是一起干陶瓷,计划经济年代全国统一陶瓷外贸出口他一个人一直盯了40多年,他了解中国陶瓷,近代出口瓷的历史全部都在他的肚子里,他是权威。所以,大家今天讨论的现代陶艺,我不是现代陶艺,从大学毕业那天就把建国瓷测量,西太后万寿无疆,北京翠花楼的宫廷餐具,测量北京饭店解放后留下来的鄂式大菜和西式法国大菜量杯的尺子,我的导师主打年先生教给我,留到美术学院,今后你的专业是美术陶瓷。今后给的量杯和这把尺子,你要用它量40年,你可能成为一个工艺美术学院合格的日用瓷教师,当时就定了我这个人专业一生。到今天,前三个月我到了邯郸和深圳,又搞了两套丝绸之路的餐具,到现在基本说快烧出来了。虽然我是搞日用瓷,虽然我搞不了陶艺,但我喜欢搞陶艺,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有时代感,它能够有个性,吸引我这一辈子,我不是搞日用瓷的我喜欢陶艺,就是它比我们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瓷相比和比我们的量产化的日用瓷来说,供给人类的生活当中它自己的个性化强;另外它有时代感。吸引我的最主要是这两点。
    关于标准问题,今天陶艺家今天展室里摆的陶艺还是唯美的。为什么呢?一是中国人的传统,二是能受到大家的喜欢,朱乐耕从研究生开始搞红绿彩,一直搞颜色釉的综合装饰,后又搞装饰艺术,装帧艺术,世界上最好的升响(音)的音乐堂他来搞的,但今天摆的这匹马大家看到没有,看到它大家就能想到大自然,所以艺术陶瓷仍然是生活的反映,只是艺术陶瓷它和传统工艺拉开距离了,它已经进入了像绘画、雕塑、纯艺术领域,我认为这是现代陶艺在人类发展到上个世纪,20世纪到今天在全世界形成一个大的范围,而且这样能够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在这一点上,它吸引我的最主要的是时代感、个性化。
    当然,每个国家的陶艺家还离不开自己的本土和传统,因为你是中国人,不管怎么样你是东方的,而且任何国家陶艺当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血脉,所以现代陶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群众、社会或者当代中国老百姓对先富起来的有钱人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还不够。董事长谈到了,如何提高社会当代人对陶艺的认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经常是圈里人在研讨,我们没有跨行业,没有共同探讨现代陶艺,今后我们应该搞这种活动,跨行业,住建者和欣赏者。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现代陶艺获得更快的发展。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张老师,他是做日用瓷设计的,他对现代陶艺非常有热情,非常有激情。
    
    张守智:中国陶艺的起步不是改革开放后,是1962年奥用间(音)弹唱在广州美术家协会,文德路(音)搞的一个工作室,当时计划经济年代是要求不能搞个人的作坊,也不许搞个人的个体手工业陶瓷,所以当时发现了广州搞了一个个人的工作室,国画家要搞广州生产合作社了,也不能自己当画家。与铺产当时搞国画,还没有这个新专业,当时与铺产,谭唱高现代陶艺的路子(音),高永间(音)是用广东省的泥料、釉料推出了中国五大名窑,两个人贡献都很大。那时候就开始了,我们和美国的梅剑英教授,他带我们在石湾,和金宝升(音),我们是在职研究生,1962年搞了两个作品,在文德路办了展览,现在在美术学院帅府园的展览,当时还没有中国美术馆。在那个地方办展览,当时艺术家第一次用个人的名字梅剑英、张宝志现代陶艺展,很受欢迎在美术界,政协礼堂借去办展览,文化部开始批判我们了,你们是小资产阶级,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研讨,做凉壶是资产阶级的,还得写检查,中国解放后,因为我们搞的计划经济,没有和西方建设,只和少数国家印度建交以外基本是封闭的。后来我们到美国、澳大利亚交流时,二战以后很多陶艺家到东方来,中国大陆进不来,到日本去,所以都受日本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美国、世界上陶艺家到日本,从日本到韩国、朝鲜寻根,现在中国开放了又到中国来。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张先生!行业内部分资深的先生在这儿,因为时间有限,今天只能到这里了,希望这样的研讨会能够经常开。
    
    刘培金:今天在座的年轻人很多,你们听一定要独立思考,对和不对要好好地分析,不要听专家说的,大家说的都是对的,专家说的,甚至最高领导说不一定都是对的。今天里很多观点我个人都是不太赞成的,我们不是辩论会,你们大家要思考。
    艺术品的创作,艺术品的流动和每个人的品行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朱乐耕的马,我们相交几十年,我研究他的马七年了,朱乐耕的马就是朱乐耕,你们看它外柔内刚,这就是朱乐耕。我曾经几次跟他提出来,你不要老低着头,不要老张扬着,他张扬不起来。他内部很刚,外部很柔,就是这样的。艺术品本身就是创作者的德能体现。所以你们研究艺术品的不要简单就艺术看艺术。
    今天郑志谈了四个问题是今后艺术品发展的要害问题,不是直接问题,是本质问题。我不太赞成“人性超越多元”,这是很不科学的,为什么?有辩证法。这不讨论了。我下面说一个重点问题,我对方所长说的,我看到你写的《陶瓷史》,我在你们家吃过饭的。年青们,我和你们探讨一个问题。
    陶艺是什么?
    我的结论,陶艺是百戏的祖先,一切艺术的祖先是陶艺,在人类社会陶艺是出生最早的,有多少年,我个人认为,陶艺的历史应该有四个时空概念:
    第一,最近若干年来大家认定的五千年、七千年,这个事实考古证明是错误的。在十年之前,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此片发现了一些陶片,经过跟美国共同搞物理测试是两万年,中国陶器历史就是人类陶瓷历史,中国的陶器是人类陶器的老爷爷。
    第二,传说伏羲氏是陶神,陶神肯定有陶,如果伏羲氏是有传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是10万年。
    第四,老子《道德经》里写“…天下万物有生于物,物生于物”,这应该用这个来写,在中国五山人(音)是170万年,远谋人150万年,现在考古发现远谋人已经在用火了,蓝田人是100万人会管理火了,金木水火图五元素是陶能出来的根本元素,火是关键,有了火陶就跟着出来了,我提个问题大家可以跟着想一下,我们原始老祖先,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吃饭,吃什么?吃烧烤,在火里烧烤,地湿了,在下面烤着吃东西,就变成硬块了,就受到启发了,就必然要研究。经过由偶尔经必然再走向自然,创作出来陶艺。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陶艺至少是几十万年或者上百万年的。所以,请年轻人从唯物辩证法来研究,来写《陶瓷史》,不要说历史有人物的就是理事,历史没人物的就不是历史。陶瓷的历史已经在土水里化掉了,陶瓷的土不被熔解就要达到一定的硬度,那是在几十万年陶瓷比较软的,硬度比较低创造的陶片已经和土水融合了。土水融合就不等于没有陶瓷的艺术史,所以中国写陶瓷的艺术史应该用老子的观点,用唯物论的办法写它的历史。
    作为中国人来说,我非常赞成郑志的观点,我不赞成一个人的观点,等于给古代艺术敲丧钟了,这是绝对错误的。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连续性的,只是在不同阶段上有提高,提高并不等于它彻底似了。这个观点是错的。所以,我建议你们好好研究习近平的观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谁都不能割断历史。不要被错误观点引导到走上错误的道路,那会把你们给害了。
    谢谢!
    
    主持人方李莉:谢谢刘先生讲的,其实研讨会还是应该有一些不同声音才有意思,要是大家讲一样的就没意思了,所谓多元化就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法,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这个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今天的发言虽然人不算很多,时间也不算很长,但是个丰硕的成果,非常有意义。中国陶瓷历史究竟有多长还很难说,我说的《陶瓷史》是从已经烧成开始说的,刘先生的新观点,还没有烧成就开始了,以后我还要跟进。
    关于历史还有秦大树先生,他从什么地方谈历史我也觉得有意思,他从外销瓷谈历史,中国陶瓷最兴旺的时候肯定是出口最兴旺的时候,出口最兴旺的时候肯定是国家高度发达的时候,第一个高度是唐代,第二是元代,元代版图很大,整个东亚、西亚都在它的版图下,第三是明末,明末全球化不光是中国国内鼎盛的体现,就是康乾时期,还有欧洲地理大发现,国内的强盛促使陶瓷艺术的繁荣。我和郑董事长说了,中国的当代陶艺能不能再次强盛要看我们国力,我们国力发展了,经济发展了,加上国家快速的思想,又有开放性又有和其他国家交流的愿望,这个陶艺一定能发展下去。中国的陶艺能不能发展起来一是决定于艺术家的努力,理论家的探讨,决定于资本的力量,国家是否强盛,国家是否发展。这是关键问题。
    谈到教育问题,陶艺怎么教育,怎么选择,周光真老师都谈到了这个问题,陶艺怎么教育,怎么培养下一代,它怎么传承发展有新的变化,最激烈的可能是观念的问题,陶艺的观念这可能是今天最激烈的了,刚才刘传铭教授是著名文化学者他谈到陶艺的问题,他认为陶艺缺少思想,缺少现代观念,他也把西方现代艺术谈进来了。这个观念刚才张守智老师也谈到,中国陶艺和西方陶艺还是有区别,它最大的陶艺有个问题,它还是有美感在里面。观念很复杂,这里面有个问题一直在讨论的,这个陶艺到底是按传统的老路走是个趋势,还是有创新是个趋势,或者怎么创新,在西方基础上创新还是在中国传统基础上创新,或者既在中国基础上又吸收西方的基础上创新,这个创新也是很有意思的。
    西方陶艺的观念有时候不一定唯美,他认为是丑,只是表达张力和视觉上的刺激,中国的陶艺是否也要走这条路,中国的历史上陶艺为什么比绘画强,在西方是绘画强,在中国历史上陶艺强,玉器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器物会比西方强,我个人认为西方比较注重视觉,感官,但中国人不是,中国除了追求视觉之外还追求触觉,还追求气韵和味觉,把所有器官调度起来。所以,西方是视觉审美,中国是体验审美。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何把这两个体系融在一起,我们要把中国的体验审美革命掉呢还是变成视觉上的审美呢?还是把这两个审美综合起来。
    我在做西方当代脱衣时发现,50年代开始,西方也认为他的工业化程度到了一定地步,50年代西方就开始往后工业化发展,真正的西方后工业发展是70年代,因为艺术家往往比较早觉醒,他凭知觉感觉到工业化给他带来了压力,所以他找出口,那时候很多西方人开始关注东方的哲学,那时候正好是战后,他们不懂中国,中国冯必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另外一套体系,和西方根本没有交流。这时候很多日本人到西方去留学,同时美军占领日本,所以,这样构成了日本和西方的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突然发现东方的哲学很有意思,包括禅学和玄学,东方体验式的哲学思想对他们是冲击。之前西方也有喜欢审美,很漂亮的,学习明清的陶艺阶段,后来发现宋代其实不需要完美,比如走泥纹(音)宋代的君瓷因为太厚开裂,烧的时候留下痕迹,本来是不美的地方,中国人把它当成自然美,天趣的美,天工的美。他觉得这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看到学习方,西方这些东西被日本人发扬了,所以它叫走泥社(音),他把这个观念发扬了,然后这个观念传到日本和美国,所以,西方和东方实际是互相学习的,并不完全是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互相启发,启发之后他们变成自己的语言,并不只是把东方的观念搬过来,我们看到某种观念,实际形式还是不一样的。考夫曼受东方的思想影响比较大,它有个孕妇睡在那个地方,一个影像,孕妇怀胎8个多月,肚子在呼吸,旁边放着一个陶罐,让你摸这个陶罐,让你冥想,这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往外看,不是内视的,想象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想象你生命是怎么诞生的,陶器我摸了一下特别得细腻,有点像皮肤一样。同样,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东西未必要照搬,不管怎么学还是他的东西,中国人也是,不管怎么学还是中国的东西,最后做得还是对美的体会和体悟,这也没什么错,为什么不会有对美的领悟呢?做到最后是感悟,不是用传统的东西表达,是用现代的东西表达。中国人最擅长学习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物我两望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可以互相浇灌的。这是中国自己的美学价值观可以建立起来。今后还可以探讨,今天的探讨,包括刘培金先生讲的唯美性、张老师讲的唯美性,我觉得很有意思。
    第四是郑先生讲的,陶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文艺复兴时期出了那么多的巨匠,他们有赞助人,如果没有那批赞助人不会有文艺复兴,所以文艺复兴起来也是因为资本带动,中国陶瓷艺术的起来也需要资本带动,也需要有市场,需要人的支持,一是需要全民的认识,二是需要资本的进入。这就涉及到跨行业的问题,以前陶艺家们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今天是开放性的,不同行业的,不同角度的,从不同角度讨论陶艺发展问题,甚至是不同国度的,包括周光真老师,他是中国人,现在已经住到美国了,是属于跨国人士。
    今天威尔玛主席从阿根廷来的,她给我们带来了外来的信息。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会非常得好。我非常得感谢主办单位给我一次机会,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其实人永远都在学习当中。所以,我今天事实上学习了不少的东西,学习了不少的东西,总结也未必总结得很到位,我希望像这样的研讨会今后还有机会不断地举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