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艺术人物 | 白明:瞬间与永恒
2024-03-14

编者按

 
“年度艺术人物”是《库艺术》媒体延续了十六年时间的经典专题品牌,已然成为一年一度业界的关注焦点,同时,“年度艺术人物”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潮起潮落。2023年,我们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展览、奖项等等外在光环,而是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下去观察艺术家真正的学术推进与创作进展。
 
在AI时代的浪潮下,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发展机遇,但在发展迅速的表象背后也将面临着相应的危机与挑战,艺术领域同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上,更在于艺术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思考与理解,如果艺术家不能在个人方法论和观念上有所推进与更新,其艺术将面临失语和无效的危险。
 
今年共有 16 位艺术家入选《库艺术》“年度艺术人物”,他们对时代有着深刻洞察,以创造性的工作打破界限,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事物的固有认知,并在开放性的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可以说,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时代中,他们是最能够诠释艺术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家。
 

 

 

图片

 

年度艺术人物推荐词

ARTISTS OF THE YEAR

 

2023 年,尽管白明对这个不太明朗的世界感到有些焦虑,却依然尽力做好当下的一切。在这一年里,“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作为白明 30 年艺术生涯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与总结的展览,可谓相当重要。策展人汪涛从“器”这一特殊又陌生的角度精准切中了白明艺术形式最本源的审美来源,令他感到十分惊艳。在白明看来,器物的造型理念是独立于绘画和雕塑等远古的艺术中极为独特的“第三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方式。如果说这种语言和思维方式成就了白明从“成器”到“物归”的艺术思路和艺术风格,那么对“瞬间与永恒”的探究则是白明对自身角色、文化认知以及材料和表现进行研究创作的最恒定的主题,也是他从早期到现在的作品里最核心最持久的一种表达。

 

 


 

 

“年度艺术人物”个案研究

白明

瞬间与永恒

INSTANTANEOUS AND ETERNAL

 

 

 

图片

 

 

器物的造型理念是独立于雕塑、绘画这样最远古的艺术表达形式里的非常独特的一个类别,它和很多自然的规律性的审美是重叠的。

 

 

图片

创作中的白明

 

 

 

库艺术=库:2023年您的最新个展“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在壹美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是对您三十年艺术生涯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近五年来涵盖您作品时间范围最广且最重要的一次大型个展。首先请您谈谈对主题“成器与物归”的思考?

 

白明=白:“成器与物归”这个主题是由策展人汪涛先生提出的。汪涛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学者,目前担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此次我邀请他来策划这个展览是希望从一个特殊和陌生的角度来梳理自己的艺术。之前我的很多个展是由西方策展人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来展开的,很少会有研究古代艺术的人介入到如此当代的展览中。汪涛是东方古代艺术的专家,做过许多古代东方艺术的展览,对中国陶瓷不仅欣赏且有研究涉猎,同时又关注现当代艺术,并撰写过不少评论。所以这次他将从怎样的角度来看待我的艺术形式,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图片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壹美美术馆现场

2023

 

 

最初策展人的落脚点是“材料”,因为在我的艺术中瓷和水墨、漆画、综合媒材等材料本身就是个话题。后续在梳理的过程中,汪涛发现我的艺术形式最本源的审美来源是“器”,这个角度让我感到非常惊艳,因为器物是陶瓷艺术家极为重要又非常独特的一个话题和形式,甚至是一个艺术创造的极为重要的系统和类别,然而这个类别却不太容易被当代的艺术策展人关注到,因为他们觉得器物还是跟工艺美术和实用性有关。其实器物的造型理念是独立于雕塑、绘画这样最远古的艺术表达形式里的非常独特的一个类别,它和很多自然的规律性的审美是重叠的。首先它是抽象的,其次它是以“空”为实体的一种造器的观念,是人类文明史上造物的一种方式。这种造型和艺术脉络在雕塑和平面之间,是独特的“第三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方式。虽然远古先民不一定将它看作一种艺术思维,但慢慢随着使用器物的流行,它就向着实用、礼仪、功能、教化和审美一步一步地推进。所以我觉得“成器”这个点找得很好,让我很心动。而“物归”最早也是从东方材料的脉络上让器物的再创造有个回归。从成器到物归,从最早的功能到最后的分解功能,策展人慢慢地从我几十年的艺术创作过程里找到了一种他认为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我的艺术思路和艺术风格的一条道路。

 

 

图片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壹美美术馆现场
2023

 

 

库:此次展览通过“形生”“神游”“物归”三个板块,展示了您对包括陶瓷、水墨、油画、大漆等多个领域在内的艺术语言范式的探索实践与心路历程。请您介绍一下三个板块中涉及的作品,以及这三个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

 

白:展览确定了主题之后在空间、展陈和作品的挑选上我是比较被动的。我其实不是很喜欢特别主动地介入到自己的展览里,因为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天然的,很顺畅的,或者说很熟悉的理解方式,按我的方式是做不出陌生感的。所以我把能够展览的一些作品交给美术馆,交给策展和展陈团队,由他们在诸多类别的作品里面选择了一部分去展开。我希望他们凭着一种直觉,甚至是以我不太接受的方式去做这个展览。别人会怎么看你的作品,会从哪些角度来梳理这个策展的主题,这才是一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图片

大成若缺

高11.5cm x 直径47.3cm

2023-2

 

 

第一个板块“形生”即是点明“成器”这一主题,而“神游”则恰好是在“成器与物归”之间增加的一座桥梁。所有作品的选择都在策展人总体的学术脉络之中,并交由展陈团队完成。有的时候团队未必完全按照“成器、神游、物归”这三个很清晰的板块来选择作品、切割和设计展览空间,但是基本上兼顾了这三个范畴。作为个人创作,我的艺术本身就很难切割的那么清晰,此次展览围绕一个主题但做的相对比较模糊和自由,反而让人觉得有意思。

 

 

图片

大成若缺

高12cm x 直径45cm

2023

 

 

库:您一直以瓷质材料为主体的当代陶艺风格的创作和研究,陶瓷艺术的创作涉及了对材料、工艺和流程的把握,但结果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控制性和不确定性都极强的艺术中,感性和理性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白: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去界定我的艺术创作,风格也好,方式也好,它是流变的,既是时间的流变,也是人的状态与感知的流变。早期我很迷恋用完美的技术来完成我的设计,我有一个强烈的让作品成为什么的愿望。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慢慢能够做到器物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时,却并没有满足我在个人情感表达层面里的最本真的需求,所以很自然地会对技术提出质疑。我后来发现陶瓷以及用火烧出的这种空间并不是掌握技术就能了解它的全部,技术其实只是作为器物完整性里面非常小的一个部分,而这一部分中国用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作为艺术家,我更多的是想看到手中的泥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从设想到技术,从想要控制材料慢慢向释放与人、材料的“自由”转变,那种人与材料两者之间对“自由”的天然向往在作品达到一定量的程度之后就会蓬勃地生长出来。

 

 

图片

大成若缺

高16cm x 直径65cm

2023

 

 

我是陶艺家里很少有的将创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瓷上的人,甚至在用陶特别容易达到而瓷却很难达到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这恰恰是因为瓷的语言的特殊性,它特别的纯粹和容易受伤,表现在形态和工艺上就是开裂,这是淘洗过的一种粘土,分子细腻单一。对于这样一种材料,我更加迷恋的是研究它从干燥的开裂到烧成的开裂,以及它所呈现的那种高贵性,那是在精神上能打动我的地方。

 

 

图片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壹美美术馆现场
2023
 
 

库:您的创作并不仅限于陶瓷,而是在油画、陶瓷、水墨以及综合材料等不同的艺术领域做了很多跨界探索。这种探索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贯穿在不同媒介材料和语言形式中的内核是什么?

 

白:其实艺术家本来就是流变的,他的思维是流动的,没有一个恒定的固定化的认知。我之所以对多种材料感兴趣,纯粹是想通过一种不同的材料更好的了解另一种材料。当你迷恋一种材料的时候其实很难了解它,不通过旁观就不知道其核心在哪里。通过使用多样性的材料来了解我迷恋的那个材料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不要小看这样的丰富性实践,这是对自我内心感知力的巨大丰富。当不同的材料在不断的尝试和创作之中呈现出那种特殊面貌的时候,我内心探究的欲望就会不断地被带动起来,所有的这种带动都是一种自我感知能力的激发。

 

 

图片

 

图片

嘉宾观展现场

 

壹美美术馆
2023
 
 

库:从早期的《线释水》《生生不息》《瓷石之间》,到近年的《熵裂》《器-形式与过程》《墟相·卷轴》等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您是沿着怎样的线索或问题来展开思考和创作?

 

白:我几十年来的创作其实都比较感性,没有设定主题。我并不质疑平面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绘画与写实的表达,至少当时我认为用综合材料的方式去体现一种架上平面的效果对我的创作是很大的鼓舞。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丰塔纳、塔皮埃斯以后,用艺术形式来对艺术家进行身份界定已经显得非常的没有意义了,任何艺术家在艺术表达领域里都充满着困惑,对当时的我们来讲困惑更大,因为并不知道哪一个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去表达的,而自己又非常想寻找一个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这个摸索的过程里其实一直是充满着困惑、矛盾和犹豫,所以我早期的那些作品恰恰表达了这样的心态。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时代的产物,越是往后走越能觉出时代对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和思想的改变是巨大的,不管有多么自我的固执的认知,时代的影响都非常大。我在那个时代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不断的研究或表达寻找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我不会因为读了陶瓷专业就只想着成为一个陶艺家,而是特别想成为一个自由的画家。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壹美美术馆现场

2023

 

 

早年还不像今天这么流行谈中国身份,而我那时却对中国身份有种独特的迷恋,特别想在中国的饮食习惯、语言方式、传统审美等基础上做出既有现代性又有清晰的中国身份的作品。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很有中国色彩的一些符号,在早期作品里筷子、棉布、草席、茶叶、围棋等等都是想在画面里呈现一种比较直观的材料本身和符号性,能勾连起人们使用它们所带来的经验和文化认知。这就是我早期在材料认识里面寻找所谓风格的符号化的一个比较表浅的表达方式。但是随着这样对材料的应用,慢慢的在绘画里营造一个结构的时候,传统审美里的非常本源的东西就会带来很强烈的回归。所以我的绘画虽然感觉比较当代,但很多人都觉得其中的审美和气质却是传统的。

 

 

 

图片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个展开幕与研讨会
壹美美术馆
2023

 

 

从我早期非常材料化的作品到近年的《熵裂》《器-形式与过程》《墟相·卷轴》和《瓷石之间》等作品,都是在研究材料本身情感和表情。无论是材料在自然过程中还是在热量的烘托下高温烧成,我特别迷恋这种质地的本质性转换。这些痕迹不是人为由我造成的,而是材料干燥时自然形成,再通过火烧固化的。我曾经组织过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的展览叫“瞬间与永恒”,其实这两个词就是我时时刻刻对自身角色,对文化认知,对材料和表现进行研究创作的最恒定的主题。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瞬间的,每个材质在我手里也是瞬间的,只有陶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真正达到一种永恒性的人造物质。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种从瞬间到永恒的材料过程里的痕迹化的呈现,像时间的切片一样固定了它。我希望这种短暂的东西通过我的意志能够决定和赋予其一种我认知的永恒的身份,对瞬间和永恒的探究呈现是我从早期到现在的作品里最核心最持久的一种表达,其他主题、形式、内容都是外化的东西。

 

 

图片

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

壹美美术馆现场

2023

 

 

 

图片

 

 

艺术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求异。在这个一切求同的时代,特别是数字科技和文明越来越没有屏障的时候,这种求异反而是对所有人的生活、思维以及概念的同质化的一个反叛。

 

 

 

图片
创作中的白明

 

 

库:摄影师阮义忠说:成长就是逃离家乡,又回到家乡。围绕“出走”与“回归”,“故乡”这一关于成长的母题被很多作家和艺术家反复描绘,您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能否谈谈从您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考来谈谈这个话题?

 

白:其实原来我对故乡是没什么概念,小时候如果说我有什么理想,那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那个小县城,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想尽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要离开那个地方。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家乡对我的艺术形式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但是很神奇,随着生命感知的内化,阅历不断的增长,虽然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在创作中有关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就非常自然而然的在无意识之中全部进来了。小时候特别想逃避的空间和环境现在反而成了我一直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表达并不是我的主观想法,而是不自觉的被动的,是无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一种表达。

 

 

图片

 

图片

创作中的白明

 

 

库:您曾说改变您创作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材料,而是成形的“空”的观念,这里形成“空”的观念是指一种空间维度的形成,还是指一种精神性的“道”的形成,能否请您展开谈一谈?

 

白:很多艺术形式当你去表述的时候它就会显得很有思想,其实艺术家做的时候是没有的。比如我做“管锥篇”更多的就是寻找一种直观的视觉表达的效果,做的时候并没有去想如何把这个“空”做好,或者利用这个“空”来做什么,没有想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但有时候恰恰是视觉艺术的这种不复杂的直观和感知,即所谓的直觉,可能就暗合了平时思维和情感所关注的一种观念。我的很多作品是比较直观的,做的时候只是想把一个完整的东西破坏掉,看看空间背后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件作品的完整性是靠一组内应力支撑的,当给它施加外力的时候其实是在破坏了这种内应力,内应力一旦破坏瓷土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坍塌,我觉得这个过程极为感人,这不是我能设想的一种流变,而是它自己要表现的,我只是给了它一个外力。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多像一个人的生活、生命,在时代施加的力量下它自然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就好像我的手中不断诞生出无数个自己,通过给予不同的力量让它们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我不断地想象它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这是驱使我好奇,驱动我不断创作的最大的动力。

 

 

图片

墟·卷轴墙

尺寸可变

2022

 

 

库:这也很好地回应了下一个问题,您在创作上已越过对“精美”的追求回到“天真”,让“瓷”本身成为您要表达的东西,而您的作品也体现了形式上的严整与深层次内涵的统一,这是如何做到的?

 

白:这也是个不太好回答的一个话题。在创作前会想很多很多,但创作的时候反而变得很感性,这是我真正的“自然”。比如人最大的困惑就是一直会遇到问题,生活的、情感的、社会的、时代的……对于这些问题艺术家没有其他任何可以解决的方法,唯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实践。在创作中有些实践是让我愉悦的,比如做一些小的实用器物时其实是一种释放,很愉悦,它有功能性,有使用感;但我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艺术形式让自己成为笔下的那根线条或者材料或者痕迹或者色彩,我在表达它的时候其实是希望自己成为它,通过它的表现来丰富我短暂的生命。每当有这样的欲望的时候,我突然间感觉到自己被自己放大了,那一瞬间我觉得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了。虽然放下笔的时候,可能我又回到了这个现实时代,又回到了这个现实空间里。我不断靠作品来证明自己是在这个时代活着的,有意义的。换一个形式的话可能我并不会觉得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图片

一线永动

高84cm x 直径24cm

2022

 

 

图片

 

自由快乐
高63.5cm x 直径59cm
2021
 
 

库:就您对中外现代陶艺创作与理论比较研究来看,今天东西方陶艺所关注和碰撞的焦点是什么?您在其中研究和推动的方向是什么?

 

白:过去我特别想把世界上跟陶艺有关的最主要的艺术风格带到中国来,这是身为教师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最初我只是简单地想让中国年轻的艺术家可以看到世界上其他的艺术家到底在干什么,因为很多年轻艺术家只关注自己的作品和过去的关系,不太关注与未来的关系。相反,西方的当代艺术家关注的却是自己的作品和时代及未来的关系。因此我希望通过介绍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让更多年轻艺术家不再受单一的固有的产区生产陶瓷模式的限制,能够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其实中国艺术家也好,外国艺术家也好,每个人所关注的点常常在变,而最终又很难真正沟通,这恐怕还是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巨大影响力造成的。中国的陶瓷大概是所有中国艺术形式里面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个类别,在工艺上领先西方一千多年,所形成的审美已经成为西方接受中国陶瓷教育的标准,但是西方很快从这个标准里脱离出来,首先他们不再用这种材料来复制一种实用的器物,艺术家更多的是研究陶瓷还有什么可能性,这就保证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出现新的面貌,而这恰恰是艺术给人类文明史带来的最了不起的思想预判,是对未知的一种预判。因为只有艺术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求异。在这个一切求同的时代,特别是数字科技和文明越来越没有屏障的时候,这种求异反而是对所有人的生活、思维以及概念的同质化的一个反叛。

 

 

图片

 

被装裱的经书之二
大漆、综合材料
120x180cm
2019

 

 

我认为艺术最大的功能就是对人的惯性思维和被动接收某种生活标准的一种反叛,所以在这一点上,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不是为了让大家变得一样,而是让大家变得各自不同。所以中外陶艺的展览和推广让我改变了初衷:原来我希望学生们了解西方人正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东西;现在我更多的是通过不断的展览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在做什么,西方的艺术家在做什么,然后做出一些新的彼此不同的东西,这才是交流真正的意义。

 

 

图片

磁场与波场
大漆、综合材料
120 x 160cm
2018
 
 

库:除了您的回顾展“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以外,对您来说2023年有哪些值得回顾的人和事?接下来新的一年有哪些计划?

 

白:2023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焦虑,无论是国际交流还是国内的教育和自己的艺术创作,包括普通人的生活,都不怎么“正常”,疫情后遗症正在刺破大多数人的基本希望。所以我没法对2023年有什么美好的词语。但是从个人来说,2023年我确实做了许多的事情,比如在壹美美术馆的“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大展和法国吉鲁森(Giroussens)陶艺中心的展览“白明:新视界”等,还策划和组织了全国几个重要的陶艺展,象“新传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瞬间与永恒——中国当代陶艺展”“凝固的韵律——第二届国际陶艺作品展”等等。2024年有两个国外个展计划,一个是4月份在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邀请个展,以陶瓷作品为主体,展期为三个半月,展览的主题是“站在不同空间和文化的入口”,中文翻译过来用了“万维交汇”这个词,我觉得很不错。我们确实是处在这样一个交汇的入口处,往哪里去或许还有选择!这个展览结束后,下半年原定在法国昂蒂布毕加索博物馆有一个个展,或许会移到2025年。

 

 

(请横向观看)

图片

席文如书之一

1.6 x 7.2cm

2020

 

 


 

 
 
 

艺术家简介

 

图片

白明

Bai Ming

 

江西余干人,艺术家、作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原陶瓷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 IAC 会员,《中国陶艺家》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主任,德化当代陶艺研究所所长。先后在中国、法国、韩国、美国、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举办个展 20 余次。建立了中国现当代陶艺理论基础,出版著作 11种 19卷,个人作品集 20余种。

 

图片

◎《2023年度艺术人物·存在与超越》白明个案研究文献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