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精品陶瓷欣赏(第4期)
2024-02-27

图片

唐越窑四系壶

年代:唐 
重量:590g
尺寸:高15.5cm 腹径11.5cm 底径2cm

 

图片

唐彩绘彩色釉陶骑马女俑

年代:唐 
重量:2730g
尺寸:通高42.9cm,马长38.5cm

 

图片

五代定窑“定”铭碗

年代:五代 
重量:220g
尺寸:高6.3cm 口径19.9cm 底径7.5cm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尺寸:高25.4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7.1厘米

仇大健先生捐赠

 

整体呈长方柱形,两端为圆形,形似古代的玉琮,故得名“琮式瓶”。

 

南宋时期,四川彭州、遂宁等地窖藏中出土过青铜、石质、瓷质三种材质的琮式瓶,应为宋代仿古之风盛行的结果,但它们只是在形态上模仿古器,而器用上则与原型大相径庭。玉琮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

 

琮式瓶在宋代应为陈设用器, 目前所知其至少可作为花器使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杜良辰法书《勤顾帖》,经学者考证其为可靠的南宋真迹,在其笺纸上,可见到琮式瓶的图像,瓶内恰好插着花。及至明代,从大量的绘画、版画中,可见在文人的书桌上,常常放置着一个插着花的琮式瓶,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有用来插花的所谓“八卦方瓶”。更有趣的 是,同时期的日本也以琮式瓶为花器,其图像材料可见于天文五年(1536年)《唯心轩花传书》、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立花图》卷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尺寸:高4.6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3.0厘米

 

圆唇,束口,深腹,矮小圈足。器身施黑釉,盏心饰木叶纹,叶脉呈黄褐色。依器型可分为斗笠盏、束口弧壁盏和深腹盏三种,此件木叶纹盏即属于束口盏一类,其形制与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的一件盏相似,该盏是目前仅见的具有明确纪年信息的盏。宋代末茶的饮法达到了高峰,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所述,茶色“以纯白为上真”。因此,宋代的茶盏以黑色为贵,如祝穆的《方舆胜览》载:“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以黑釉为底色的木叶纹盏即符合此标准。

 

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木叶纹盏所用之叶是桑叶,符合“桑叶能通禅”的美学取向。江西以吉州的禅宗寺院数量最多,唐末五代,“饭后三碗茶”已经成为吉州禅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风”。而吉州窑场所在地与本觉寺相邻,窑址中也发现了不少与寺院相关的瓷器标本。因此木叶纹盏的出现,应当受到了禅僧的需求和审美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泉窑青釉刻花五管盖罐

年代:北宋

尺寸:连盖高29.7厘米,腹径13.8厘米,底径9.1厘米

 

图片

义窑青釉刻划花卉纹碟

 

圆唇,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灰白胎,胎体坚致。内外满施青白釉,外底露胎。内底刻划荷花纹,布局疏朗,线条流畅。

 

义窑是宋元时期闽东地区民间瓷窑,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青白釉与青釉器造型、纹饰相似,胎体较厚,有刻划花装饰,纹饰以荷花纹居多。义窑产品以外销为主,大量发现于海外遗址及沉船当中。

 

图片

图片

吉州窑黑釉盏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尺寸:高4.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3.1厘米

上海市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圆唇,沿下束口,斜弧壁,小圈足。白胎,胎质较为粗松。施酱黑釉,内壁满釉,外壁施半釉。

 

吉州窑位于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永和镇,紧邻赣江。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代始称吉安。该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于南宋达到鼎盛,元代后期衰落。釉色品种丰富,既烧南方流行的青釉、黑釉、青白釉,又烧北方常见的酱釉、绿釉、白釉及白地褐彩等,是一个融合南北的窑口。最能代表吉州窑特色的品种是黑釉器,其上多伴有木叶纹、玳瑁斑、剪纸贴花、窑变花釉、黑釉彩绘及剔花装饰。

 

图片

图片

建窑黑釉盏

年代:宋(960-1279年)

尺寸:高4.3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4.0厘米

上海市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尖圆唇,敞口,斜直腹,小圈足。胎为乌泥色。内壁满施黑釉,有兔毫纹,外壁施釉不及底。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釉在高温下的自然流动,常使碗口釉薄而形成酱色,近足处呈现垂釉现象。整器造型雅致,修足规整。

 

建窑,宋代黑釉瓷器著名产地,在今福建建阳水吉镇,产品以黑釉茶盏为大宗。油滴、兔毫、鹧鸪斑、曜变等釉色名品就出产在这里。碗盏造型多样, 有大、小,敛口、敞口,弧腹、斗笠等不同形式。宋人尚斗茶,茶色贵白,黑盏易于比试,这促使了建窑黑盏的大量生产。建窑黑釉瓷器同时也影响了福建北部一大批瓷窑,附近几乎处处都烧黑釉瓷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口杯、葵口托杯

年代:宋

尺寸:连托高8.2厘米

 

青白瓷创烧于五代至北宋初期,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达到了高峰,元以后逐渐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另安徽、湖北、福建、广西等地均有烧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南宋蒋祈的《陶记》载:“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这种如冰似玉的效果,也为江南所喜爱。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杭州的大街上的“铺席”条就有:“平津桥沿河布铺……温州漆器、青白磁器。”

 

同类出土品见于浙江省兰溪县灵洞公社元祐六年(1091年)墓,湖北省麻城市政和三年(1113年)阎良佐墓和湖北省英山县政和四年(1114年)墓。另浙江义乌柳青乡游览亭村宋代窖藏出土了七副同类器型的银鎏金葵口托杯,杯心各錾刻高士饮酒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代越窑青釉盏托,其承台处也刻划高士饮酒图,可证明此类器物应是酒具。此件托杯与景德镇窑青白釉狮钮注子温碗年代相当,在白沙宋墓的“夫妇共坐宴乐图”及登封黑山沟宋代壁画墓“宴饮图”中也均出现高台型盏托与杯,可还原当时酒具的基本使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