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之五
2022-08-22

     8月12日上午9点,2022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组邀请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白瓷专委会会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陶瓷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曹建文教授,为学员们讲授《吉州窑与景德镇窑的关系研究》讲座。

图片

项目负责人刘晓玉教授为曹建文教授颁发聘书

      首先,曹教授介绍了吉州窑的概况、特点和历史地位。吉州窑起源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盛烧于南宋至元代前期,元末衰落。吉州窑器物施釉都不到底,露胎,胎色灰白,胎质比景德镇窑要粗糙一些。木叶盏是吉州窑鼎盛时期的产品,南宋时束口较多,其它时期侈口,花口,斗笠型较多。南宋时开始发展彩绘瓷,一直延续到元代。

      吉州窑的装饰风格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吉州窑质变性地创新发展了木叶贴花、剪纸贴花(漏花)、黑釉剔花加彩、玳瑁釉、窑变花釉等工艺。这种创新发展使得吉州窑对其他窑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由于南宋末期的战乱,大量吉州窑窑工迁徙到景德镇,并为景德镇元明清时期的地位作出重要贡献。除此之外,吉州窑对广东雷州半岛的海康窑,以及日本的茶道和瓷器等也有影响。

      因此,曹教授总结,吉州窑应是宋代名窑之一,并引用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的观点,认为 “吉州窑是南宋时代,也许是12-13世纪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的窑场”。 

图片

      其次,曹教授介绍了景德镇窑。景德镇窑曾在唐代学习洪州窑,五代学习越窑和定窑,并做到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模仿越窑有时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后独创青白瓷,除民用之外,也供宫廷使用。胎质坚硬细白,非常适合烧制青白瓷和白瓷。南宋末期到元代初期,由于政局动荡,市场偏好变化等多种原因,全国很多窑口相继衰落,大量窑工迁移到景德镇。元朝政府优待工匠,建立了浮梁瓷局,景德镇制瓷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初期生产了一些黑釉瓷。 明代开始成为全国高档制瓷中心,清代则发展出更丰富的陶瓷种类。

      关于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的关系,曹教授认为,两者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吉州窑早期有青白瓷出土,品种较多;而景德镇湖田窑和镇窑的南宋地层中也出土不少吉州窑瓷片,元代的景德镇除了生产人们熟知的卵白釉瓷,也制作黑釉瓷,褐彩瓷,这可能和吉州窑的工匠迁移有关。 

图片

      最后,关于吉州窑的未来发展,曹建文教授鼓励学员要向前人学习,并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将艺术传承力、艺术创新力与艺术生命力三者结合,继承和弘扬吉州窑的文化品味,并善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图片

专家简介

曹建文

中国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陶瓷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景德镇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

景德镇青白瓷研究会执行会长

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

    从事古陶瓷研究、收藏与鉴定三十年,先后多次到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地区进行讲学,在Oriental Art、日本《陶说》、《故宫博物院院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史》、《国宝春秋 陶瓷篇》、《实用古瓷收藏200问》、《千年遗珍:浮梁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图典》、《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 . 江西福建卷》等著作,主持《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丝绸之路与青花瓷器艺术交流史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西省卷·陶瓷篇》、《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专题·陶瓷款识分卷》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