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发展从明未至清乾隆年间,无论是从工艺,形制,装饰上来说都是非常成熟的。其中文人壶最为突出的代表和影响者——陈曼生,作为该时期著名的“西冷门八大家”之一,他将切茶切景等的诗词铭文书篆刻于在紫砂壶之上,既显现美学形态造诣之美,又展示紫砂壶设计创新之独特,《耕砚田斋笔记》 云:“公余之暇,辩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在溧阳任知县期间,曼生创作了很多种款式紫砂壶,也就是“曼生十八式”,如今的“曼生壶”。
下面就带大家来领略陈曼生最为经典十八式的神韵。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
第一式◇石瓢
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看,只见其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之韵。观看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立马取出纹银二两买下来。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此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壶款风格中和淡泊,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第二式◇笠荫
壶铭◇笠荫喝,茶去渴,是一是二,我佛无说。
这把笠荫壶的来历还要从曼生一次微服出巡说起。这次微服出巡期间,曼生正坐在一山间小店休息时,偶遇一位僧人,僧人观其举止后,起身对曼生说他此生有佛缘,之后便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斗笠送给了他。曼生向店小二借来纸笔,照着斗笠的样子画了一把壶,在感慨佛之无量的同时,也十分感谢僧人赠与的这一顶斗笠和一片清凉,就把这个壶起名为笠荫。
观此壶,形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以情造型,浑然交融,故精神倍显,正是精含于内,神见于外。告诫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第三式◇扁石
壶铭◇有扁斯石,砭之我渴。
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显才学。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嘴、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初识扁石,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精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精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之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品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扁石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第四式◇葫芦
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祝亲舅福禄双全。”曼生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紫砂壶式样。本是信手涂描,岂料一绘成真,壶钮上之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乐之,遂命名葫芦壶,取“福禄”双全之意。
第五式◇合欢
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第六式◇匏瓜
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曼生为官之后因为清朝相关制度规定有些官员是不可带家眷在身边,遂曼生与妻分隔两地。一次他无意中读到曹植《洛阳赋》中一句话:“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细研究得之这是葫芦的变种,又叫瓢葫芦,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这正与此时曼生的处境极为相符,于是找来一匏瓜日日观察创作出此款匏瓜壶。曼生寄情于物,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此壶与曼生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之新不可多得,成壶本意乃缓解思念之苦,壶身铭文却是以匏壶饮茶最适合,寓吉祥美满之意!
第七式◇石铫
壶铭◆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曼生某日劳累不适,修养于家中,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曼生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铜、瓷为铫,读铫以薄为贵,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铜铫则腥涩异味,瓷铫又不耐火,谈及此,听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为铫“。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笔,画铫以为壶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壶成,初命其名曰铫梁,又思不妥,因铫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铫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
最初的“石铫提梁”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关于这句铭文有更深的涵义:壶身上有写“壬申”就是嘉庆十七年,也是陈曼生任溧阳县宰的第二年,壶铭“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这是一句言志说心铭,是说一把提梁紫砂壶不可能左来供茶水,右来斟酒,其实也是在说曼生自己已能“醒时游赏醉时吟”的境界,另外提梁壶在当时是男人用壶,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其最终的意思是人生趋利而避害,仙佛两手,就被认为是聪明。
此壶系以铫为型,古朴庄重,大气雄浑。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第八式◇井栏
壶铭◆笠荫喝,茶去渴,是一是二 ,我佛无说 。
某日,制壶知己杨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俗语: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对井栏壶的真实写照。
观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源,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第九式◇半瓜
酷暑难当,仆人呈凉瓜欲切,曼生阻,自操刀中切,一半仰,一半匍匐桌面。仆人欲翻起,曼生又阻,凝视匍匐之半瓜:蒂为盖,藤为把,再添壶流,可为新壶。倘归田,隐于山水,取暗香梅花,置松枝活火,煎茶以品,铅华洗尽,何异于仙?绘壶成图,壶形随意,命名亦随意,称“半瓜壶”。
壶体的轮廓美、流与把的韵律美、壶钮的婉约美,尽可淋漓尽致地展现制壶者的艺术水准。虽简约明快,但结构严谨,质朴端庄,张弛有度,营造的是一种对团圆的期盼。
第十式◇镜瓦
壶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末央。
所谓镜瓦是以汉瓦、铜镜取材造壶。曼生好友郭频迦释文:“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造壶铭文作为精神财富留于人间。壶身直似瓦筒,口大、盖平似铜镜,嘴曲上平下圆,把外平内润,钮似壶身缩小之微型,基于造型法则,在变化中求统一。壶身铭“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末央。”犹言永远欢乐,欢乐不尽。汉代常用的吉祥语。当时的瓦当上多饰有“长乐未央”的文字阳纹。汉初并以“长乐”﹑“未央”为宫殿名。此壶铭主要是说喝茶能使人欢乐。
第十一式◇横云
壶铭◆此云之腴 ,餐之不癯 ,列仙之儒。
初夏之际,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
此壶形态从容,蕴含天机,其砂质最为细腻,故表面光滑圆润,铭文寓意深奥,其造型工艺,文化内涵均达到紫砂壶之最佳境界。
第十二式◇周盘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任他东南西北风,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第十三式◇汉瓦
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是曼生十八式之一,其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式样,务求简洁明快。历来多位艺人皆有摹制此种款型。而曼生所创的汉瓦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壶造型少见,古拙而雅致。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是以平顶压盖式为设计方式,略见弧,汉瓦式钮,钮面饰镂空海棠纹样。泥料为紫泥,泥质坚结,砂色暗红。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全器思致渊雅,古趣昂然。
后世紫砂艺人在此汉瓦壶的造型基础上亦有诸多改良与创新,与原作变化较大但亦获得业界认可的,是将传统的桥式钮变化为柱式钮,并在钮面阴刻吉祥纹样。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汉瓦壶自身所蕴含与传递出的大气素朴以及大巧若拙的传神壶韵,以及被赋予的“随缘而放,心安是家”的悠悠禅意,皆使得汉瓦壶周身洋溢出古朴与辩证的睿哲之美,并注定了其成为可以流传弥久且不为时迁的经典之作。
第十四式◇提梁
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研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而石瓢提梁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之深。
此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最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故两款石瓢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
第十五式◇乳瓯壶
壶铭◆乳泉霏雪 沁我吟颊 。
曼生赴溧阳上任,其时妻子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某日因公务途经溧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汗甘甜,滋养万物生灵,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乃当即呵传笔墨,易稿四十余次,方终成乳瓯,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之日即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此壶聚万物之灵气,乃万物这源,把壶品茗,谓之饮之水思之源矣!
第十六式◇半瓢
曼生爱梅,乃于后院种梅多株,闲暇之余亲自劳作,为之松土,除草,仆人取井水以半只似葫芦的水瓢浇梅,曼生好奇,捧之端详,甚觉古拙天趣,问仆人以何物成此水瓢,仆人告之是取成熟瓢瓜剖之,去其瓜瓤,风干即成。曼生惊异于造物之神奇,不禁触景生情,乃取仆人手中之水瓢为样设计紫砂壶,以半瓢为其命名,取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之意。
此壶以简为贵,简洁大方,体现了文人对于日常生活观察入微,注重生活情趣。
第十七式◇合斗
受古文献熏陶,曼生信奉“天圆地方”之说,故一直想造一方壶以示人行天地间,却每每不得其式。盛夏之夜,繁星满天,曼生仰天而视,细观星相,见星罗棋布,亦方亦圆,若有所思,观之弥久,越觉人之渺小,为人为官不易,不禁感慨万千,手捧合欢茗壶,脑海中浮现出造一茗壶以表我心之意图,遂置合欢于书房,细细端详,因曼生喜用合欢,故想以合欢而绘心中之茗壶。雄鸡报晓曼生易稿七十三,终未得其壶形,再端合欢,其骨架傲然,若变曲为直,岂不正如所愿,曼生不顾劳累,以合欢为骨架变曲为直,终成有棱有角之方正壶,而此时银河星空星光闪闪,意寓吉星高照,北斗南斗同月而辉,遂以合斗命名之。
此壶棱角分明,方正可鉴,四平八稳,告诫世人为人处事须刚正方直,智欲圆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壶,为曼生壶传世茗壶中唯一之方壶
第十八式◇半瓦
夕阳西下,曼生闲庭信步,漫步于溧阳乡间小径,一间间昔日秦汉民居,在金色夕阳照射下,泛出古典而沧桑的气息,而一排排屋檐上的瓦当,更是透射出一息古色古香的韵味。落日的余晖洒于其上,曼生为之神往,为之倾倒。而此时的曼生正在为他的新壶式沉迷。突然灵感乍现,眼前夕阳下的瓦当,有如一个个飞扬着的古铜色的紫砂壶……曼生若有所思,至晚间,一轮新月当空,不禁浮想联翩:新月,瓦当,不都是很好的壶型吗!入得书房,融合新月、瓦当之型,细细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瓦当壶跃然纸上,一款经典的曼生紫砂壶诞生了。此壶瓦当形体,造型奇古,泥片镶接,构思巧妙。壶钮设计与壶身浑然一体,线条分明,做工精细,古韵盎然。曼生制此壶警示世人: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无为而为,反倒有益,退一步海阔天空,曲则全,枉则直。极富人生处世之哲理。
以上十八种曼生壶并不是所有曼生壶。其实“曼生十八式”只是曼生壶的一个泛指,根据已知的曼生传器,远不止十八把! 文人推崇的“天趣、自然”成为陈曼生审美及艺术创作秉承的原则,质朴自然、温润敦厚、情意真切,为其艺术宗旨。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艺术,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曼生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
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
从而也使紫砂壶成为受人推崇的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
重温“曼生十八式”,细说曼生作壶的经典故事
曼生之风情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