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说他毕加索加城隍庙;黄永玉说他真神人也
2021-03-18

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1200幅齐白石作品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临摹学习绝佳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笔下定乾坤,画中降妖魔——张光宇

“孩儿们,操练起来!”伴随着孙悟空的一声令下,一群小猴子们欢呼雀跃,舞刀弄棒,场面好不热闹。

1962年,《大闹天宫》上映,全国人民的心也不宁静了,男女老少,都跑到电影院里一睹大圣风姿,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谈论孙悟空的模样。

万人空巷的盛况,是《大闹天宫》制作团队料想不到的,媒体对万氏兄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作厂广泛报道,然而万氏却对另一个人特意致谢:“《大闹天宫》创作者中,你才是最重要的人物”。

鸡心红脸,绿眉毛,身穿豹纹短裙,手拿如意金箍棒。这样的孙悟空,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守护了多少人的童年。

那个人就是孙悟空的缔造者——张光宇。他勾勒出孙悟空的形象,从此,别人不管怎样画,都脱离不出他的创作。

张光宇,1900年生于无锡。与20世纪同龄的他,亲证了20世纪最不一样的面貌,这些,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

这个祖上世代行医的男孩,却不喜欢医术,唯有在跟着祖母剪纸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在快乐。

在上海的小学时光,他常常跑到戏院的化妆室,偷偷拨开隔帘,看着演员们画花脸。回家后照着看过的脸谱,一笔一画地画在本子上。

张光宇对画画的认真和热情,被当时“新舞台”戏院置景主任张聿光看在眼里。小学毕业后,张聿光就让他进入“新舞台”,跟着自己画起了舞台背景。

虽不是重要画面,却不能消减他的热情。这个小少年,每天就提着大桶颜料,穿梭在戏院舞台前后,挥汗如雨,画下了不少山河树林,亭台楼阁。

这股热爱之火,就这样在胸中燃烧着,一直护着他走过跌宕的岁月,跨过战乱的年头,深深地渗进骨头里,直到生命尽头,才点点熄灭。

两年后,在老师的介绍下,张光宇进入了先生美术公司,担任起《世界画报》主编丁悚先生的助手,并在此时,他开始了大量的创作。

张光宇的绘画事业,或许与同时代画家不一样,他关注社会百态,面向公众生活,创造了许多具有广告性,时效性的作品。

也许这就是纯粹艺术所不齿的“社会效益”,但从那个时代来看,这却是一杆新鲜的艺术旗帜,自由地飘扬在十里洋场上。

张光宇创作的各种广告,电影画报

广告、画报等是张光宇的主力创作,同时,他也痛快地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画作。

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张异常,汪精卫尚担任要职,张光宇却不畏权贵,用一幅《政圣图》,直接揭露了政府的丑陋面貌。如此率性勇敢,敢怒敢言,在当今,也少有人能及。

那时,中国漫画尚未起步,这种被称为“谐画”的画种,就是漫画的前生。1918年,张光宇开始创作了大量谐画,后来才随日语,称其为“漫画”。

张光宇是这个领域开拓者,甚至早于日本。日本的漫画大家手冢治虫,宫崎骏等,都曾受到他影响,很是崇拜他。中国典型的艺术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后来还有,民国漫画。

而张光宇有意思的创作还不止于此。这套张光宇自导的连拍照片,诞生于1930年。表情丰富,形神各异,比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1976年的著名自拍照早了三十多年。

更有50年代设计的家具作品,早在60年前,就已经充满现代感。

当时的张光宇,等同于美术界的梅兰芳。

张光宇和梅兰芳等合影

张光宇对于美术界的贡献卓然可见,尤其是在实用美术方面,然而中国美术史的一大漏洞,就是忽略了这一方面的艺术家。正统艺术和艺术家们,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总能占据史话的一大篇幅;这些杂志画家,却始终进入不了艺术史的视野。

20世纪初的上海,古老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碰撞,进步青年们创办新报刊传播新思想。身着旗袍的少女小姐,娉婷走过黄浦江畔,实业家与外商签订合同,握手交谈下一次的合作。

一直将自己与社会绑在一起,自然也受到这些外来文明的影响,张光宇把中国的京剧、剪纸、年画,加入波斯,墨西哥等民族的元素,并巧妙运用色彩对比,夸张等技法,在3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这种不拘泥的艺术风格,成就了张光宇以后在多领域的造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都要学一点”。

电影,广告,装帧设计,写作,这些无不是张光宇的爱好,而收藏民间艺术,更是张光宇最爱的类型之一,他对艺术的至真至性,在1936年出版的《民间情歌》中,得以淋漓极致地表达。

新打大船出大荡,大荡河里好风光;船要风光双支橹,姐要风光结识两个郎!

腊月八,日子好,许多姑娘做大嫂;嘴里哭,心里笑,屁股底下又坐大花轿。

简单直白歌颂了男女情感,已经超越了一般情歌的感染力,后来叶浅予评价它:“透露着德国画家的严谨精神和墨西哥画家的夸张手段,达到造型纯熟之境。”

在经历了几份工作之后,张光宇觉得时机已经到来,就与林语堂、叶浅予等创业,成立了时代图书公司,做起他最熟悉的出版事业。

一有空闲,就同几位好友开办沙龙,讨论艺术,诗酒共年华。

张光宇、邵洵美、叶浅予等人合办时代图书公司

在这群好友中,张光宇总是担任着“老大哥”的角色,常常给予后辈们帮助和提携。

叶浅予

19岁的叶浅予,在中华书局做着简单的插画工作,于一次投稿中得到张光宇的欣赏,从此被委以重任。不仅在他失业后提供帮助,后来还跟他一起创办了《上海漫画》。

张仃

张仃出狱后,身无分文,是张光宇的赏识,在一次投稿中给了张仃15元稿费(那是当时张光宇在报馆一个月的工资),把他的漫画发表出来,从此张仃在漫画界一炮而红。

黄苗子和其夫人郁风

刚从香港到上海闯荡的黄苗子,因为喜欢陈老莲的作品,张光宇就把他带到朋友家去看收藏。

重情重义,诚恳待人,身为艺术家,却全然没有“艺术家脾气”。黄永玉说:“这他妈狗杂种真神人也”;张仃说:“张光宇是亚洲的骄傲”;丁聪说:“张光宇是纯粹的艺术家”......

这些老艺术家们,一生都在为张光宇呐喊。他们名声都比张光宇大得多,却都自认为是张光宇的后辈。内中原因,不仅仅因为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杰出的艺术贡献。只可惜,回应的声音寥寥无几。

张光宇设计的唱片

活在时代下,个人命运永远要和国家命运相连。抗战爆发后,安静创作的艺术时光一去不返,张光宇从上海逃往香港,后又到桂林,重庆等地,这一路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不少影响。

《西游漫记》就是在此时完成构思,张光宇借用西游师徒西天取经之事,大开脑洞,抨击了当时民国政府的种种。

逃难的生活已经不易,张光宇还利用空档时间画画。简单一叠白纸,借用破木箱作画桌,一盒小孩子的水彩颜料,即使设备简陋,他仍是把这部画作完成。而这部作品,就是以后《大闹天宫》创作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光宇担任了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与此同时,还参加设计了不少邮票,徽章,而国徽上面采用天安门形象,就是张光宇提出的。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筹拍《大闹天宫》,从改编,导演,作曲等,都是制片厂原班人马。唯独请了一个外人来参与美术设计,这个人就是张光宇。

那时张光宇已经生病,但为着这个任务,他还是亲自研究了人物造型和舞美设计。在为其设计了20多个形象之后,他中风病倒了。

《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皆得力于张光宇多年的艺术积累。嫉恨如仇,重情重义的孙悟空,师徒四人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何尝不是张光宇另一面的写实。

影评家凯恩•拉斯金评论《大闹天宫》,说它可以与圣经故事以及希腊传说媲美;《世界报》又说,它做到了迪士尼作品的美感,同时艺术造型又是迪士尼所做不到的。

是张光宇大胆的想象,把艺术与现实结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不拘一格的创作,才产生了孙悟空鲜明活泼的形象,和这些独具特色的作品。

陈丹青评价张光宇说,“毕加索加城隍庙”,简言扼要地点出了要点:把中国民间艺术与欧美现代文化相融,对民国时期乃至现今的文化,张光宇的贡献,绝对不可忽视。

现在的孩子,喜欢美国迪士尼,喜欢日本宫崎骏,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在中国,还曾有这样一位漫画大师,胜过了迪士尼,影响过宫崎骏。

过去已然过去,不可深究,也不再颠覆。还好张光宇夫人一直把作品带在身边,即使几经动乱,我们仍得以欣赏到它们。

妖魔鬼怪打走,八十一难历遍。1965年,张光宇旧病复发,才64岁,就与世长辞。

有人说他死的恰好,以他率真直言的品性,不见得熬过以后的日子。也有人说,这样的一位卓越艺术大师,还未来得及被时代记住,走得太可惜。

我想,生性洒脱的张光宇并不会在乎这些。只要作品在,时代终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去世前的两年,张光宇还在画着孙悟空。

孙悟空是张光宇生命的延续。他把一生对于美好的追求,都倾注在孙悟空身上,陪伴我们成长,打怪,升级。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孙悟空,那你心中,也应该有一个张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