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明:现代龙泉窑装饰技法的新探索
2021-03-18

龙泉青瓷作为陶瓷类中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釉色盈润如玉,器型丰富多彩,装饰技法多种多样,深受收藏家的追捧和喜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爱明老师也在《现代龙泉窑装饰技法的新探索》一文中对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读之受益匪浅,原文转载如下,愿和大家一起学习。

多年以来,我们对现代龙泉窑的装饰技法进行理论讨论与艺术实践时,涉及到如何对待工艺的地域性与艺术家个性变现;如何把沉淀于传统青瓷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时代审美品格相结合;如何继承传统龙泉窑文化遗产与发现龙泉青瓷发展的时代活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从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当代龙泉陶艺家对传统装饰技法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新方法的运用。这里不但涉及到传统龙泉窑装饰技法的发展,还涉及到其他陶瓷装饰技法与龙泉材料的结合与运用。

一、对于传统龙泉窑装饰技法的重新认识

今天,当我们面对整个龙泉窑系留下的丰富艺术遗产时,如何把龙泉窑陶瓷艺术的精神传承下去,是当代龙泉陶艺家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当代龙泉窑陶艺家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龙泉窑自五代、北宋初创至今,兴衰沉浮千年而窑火不断,在我国众多窑系中是少有的。从这一点出发,整体地把握龙泉窑艺术的传统,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龙泉窑的装饰工艺的发展应当建立在丰富的工艺传统基础上。因此,传统的龙泉窑青瓷的艺术的丰富内涵必然成为现代龙泉窑发展的“根”和“源”。

装饰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贯穿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相对统一的审美取向下,传统龙泉窑装饰艺术表现出丰富的风格变化。五代之前,龙泉青瓷受越窑的影响较大,装饰与越窑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越窑审美作为当时主导风格对龙泉青瓷的直接影响。北宋的龙泉青瓷,受瓯窑的影响,仍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造型艺术特征。直到南宋龙泉窑才逐渐达到审美的高峰,这主要因为此时的龙泉离政治中心较近,主流社会的哲学、文化、审美意识强烈影响了龙泉青瓷的审美。元代的龙泉亦有精品出现,对外贸易的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元代龙泉窑青瓷造型的丰富多彩。元代审美中的雄浑大气在青瓷上也有所体现。元以后制瓷中心转向景德镇。龙泉青瓷的生产逐渐衰弱。制品造型粗糙笨拙,风格受到青花瓷的影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征。龙泉窑每个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的产生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与装饰风格。从龙泉窑装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发展。

青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重要品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窑口,虽然窑口间存在相互的影响和借鉴,但每个窑口还是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一现象折射出各个窑口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材料特征、生产工艺存在的诸多差异。在龙泉窑的制瓷历史上,虽然也间或生产其他品种的陶瓷制品,但青瓷始终是龙泉窑制瓷工艺主流。可以说,传统的龙泉窑装饰技法展开。根据实物观察得知,传统龙泉窑青瓷有划花、篦纹、刻花、印花、贴花、点彩、化妆土填白等多种装饰技法。这些技法与龙泉青釉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为后人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现代装饰技法的多维发展方向

创新和发展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龙泉窑的命运十分关注。于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使失传三百年的龙泉青瓷重放异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龙泉青瓷赶上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对现代龙泉青瓷制作发展历程回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日龙泉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优势。几代龙泉陶瓷艺术家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在装饰技法的探索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下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创作实践,对现代龙泉窑的装饰技法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传统装饰技法的发展

龙泉窑大量的装饰技法本身存在着创新的空间。重点应集中在装饰题材的扩展和技法表现语言的深入探讨。与时俱进的理念在这里同样适用。这一过程中,“仿古”现象尤其值得警惕。当代的龙泉窑青瓷不应该扮演古董的角色。对传统的传承不应停留在这一肤浅的层面。釉装饰是传统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其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釉与釉的开片肌理。在釉上下功夫始终是现代龙泉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龙泉青瓷与古代龙窑烧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普遍使用液化气窑烧制,虽然釉色稳定、成品率大大提高,但釉色的变化与传统龙窑比较相对单一。因此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发展釉色装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新装饰观念的引入

与今天的龙泉窑相比,传统龙泉窑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龙泉青瓷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带来的是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这样的大背景为现代龙泉窑装饰艺术吸引各种审美营养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新观念、新意识的加入必然会丰富龙泉窑装饰艺术,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亮点。

3、新材料技法的引入

对于材料的使用始终是陶瓷装饰技法的重要内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装饰技法的创造,往往伴随着新材料技法的应用。结合不同的材料特征施以最恰当的装饰技法,是所有成功的陶瓷装饰技法的共同规律。如何以龙泉窑固有材料为基础,广泛吸收其他陶瓷表现技法,进而达到多种装饰技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谈一谈对一些装饰技法的体会:

作品《涌翠》

在装饰技法上,传统的龙泉窑作品主要是围绕着青瓷的装饰技法展开的,青釉材料的天然美很大程度上成为主题表现的核心。在《涌翠》的创作中,通过多种材质与装饰技法的综合运用,对龙泉窑传统材料装饰技法的内涵做了重新阐释。作品的内壁施青釉,“手拉坯”留下的自然“水纹”装饰与口部的跳刀波纹相呼应,拉坯在成型中所特有的柔和肌理构成了作品很大的空间背景,为作品营造出极“淡”极“简”的近似文学化的装饰语言。作品的外壁施灰釉,配以“跳刀”装饰,青釉在灰釉的衬托下如一泓泉水,呼之欲出,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这些处理方法的运用超越了其技术上的意义,由此构架起一座桥梁,把对古老、自然之美的追忆与全新的艺术创造联系起来。作品《涌泉》中呈现出两种视觉审美因素。一种是灰釉中内在的、质拙的、退的东西。一种是青釉中表现的、灵性的、显的东西。在《涌泉》中,“显”与“退”构建起一个真实的艺术境界,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和。

作品《芦歌》

为了表达芦苇的意象,作品《芦歌》运用了灰釉与“跳刀纹”装饰结合的表现技法。由于采取了特殊的运刀技巧,跳刀刀法的虚实、强弱、疾涩、转折、顿挫、韵律、节奏一起演绎为泥性自由、从容、音乐般的表现。灰釉深沉的色泽在跳刀纹上产生的丰富变化改变了作品的空间状态,使跳刀纹装饰在视觉上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味。跳刀在作品表面所构成的抽象点画线条转化为芦苇的造型意象,与观者形成一种心灵上的照应,生活的经验与艺术的幻觉相融合。表现出“清风习习,千里芦花。心怡人醉,不知归处”的画境。同时,作品的题目《芦歌》为观者提供了发现意义的方向。其中的意义指向性来自于作者在创作中对陶瓷语言的精神体验与材料本质美的把握。作品中,来自传统艺术的“格调”、“气韵”与来自现代艺术的“象征”、“表现”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一融合是通过新装饰观念和新材料技法的运用实现的。浑厚的釉色、单纯的形式加强了作品的静谧感,一种纯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作品表现用近似于大写意的跳刀法刻画,飘逸而遒劲。形态与装饰中的情节性因素被弱化,从而赋予了作品一种内化的张力。

作品《秋到龙泉

作品《秋到龙泉》表现了作品家乡青瓷之都龙泉金秋时节的美好自然景象,来自传统的、自然的审美价值汇入作者个性化的表达之中。作品采用了灰釉“印叶纹”装饰与传统青瓷相结合的表现技法。作品内部施以象征沉静秋水的翠青釉色,外部运用金黄色调的秋叶装饰,从而使作品内外空间产生意境的对比。作者通过印叶纹装饰技法把“绘画性”的视觉形象引入作品。风中飞舞的秋叶所产生的富于动感的视觉形式在三维的形态上组织起平面化的表达空间。亚光的灰釉在跳刀纹上形成的抽象肌理与青瓷温润的质感交织在一起,多变而闪烁的秋叶与背景融为一体,动与静、光与影构成一种复杂的空间感觉。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穿透了时间侵蚀的永恒之美。泥性所天然赋予的多重表现性,在光的作用下造成一种幻觉。记忆中逝去了的秋天的意象通过飘动的秋叶浮现出来,表现出“留槎溪头霜叶黄,水天上下秋茫茫”的意境。

装饰艺术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艺术坐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近年来自己不断的创作实践,我发现保持传统和积极汲取其他文化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矛盾。这需要当代艺术家们不断努力,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路。当代龙泉窑装饰技法面貌纷呈,及时的理论总结无疑对创作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现代龙泉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简介: 陈爱明,1962年生于浙江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2001年—2003年,作品《泉》《龙泉》《秋韵》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清凉》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一等奖。2010年,作品参加法国巴黎Celal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

《富贵牡丹》《泉》《秋到龙泉》,由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61厘米哥窑纪念国庆五十周年挂盘》,由全国人大收藏; 《61厘米哥窑庆祝全国政协五十周年挂盘》,由全国政协收藏;《涌翠》《自然的声音》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盛世牡丹》《清凉》由人民大会堂收藏;《天球瓶》,由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金线哥窑纹片瓶》《包容》,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陈爱明致力于青瓷传统工艺的创新与推广,作品审美上追求平和、含蓄,技法上力求精湛、完美。其青瓷“跳刀纹”“印叶纹”装饰与铜红绞泥、流绞泥技法,以及自然灰釉在青瓷中的开发和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03年创建龙泉大窑瓷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