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中的“蓝色符号”
2022-12-20

元青花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纹饰繁密,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人们把元青花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它纯净、素雅、高洁,将瓷器之美推向极致。元青花的成功烧制堪称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中国陶瓷家族增添了一朵瑰丽奇葩。

图片

元青花的“绽放”​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汗国的国号改为“大元”,元朝正式成立,中国进入了由蒙古人统治的时代。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成吉思汗不仅征服了中国疆土上的诸多政权,更是多次西征,横跨中亚、东欧等地,直达爱琴海。蒙古的西征,使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之路更加畅通无阻,而元朝政府为了加快恢复经济,更是大力推行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瓷器,由于当时开放的经济政策,需求量大大增加。

图片

在元代,中国陶瓷史上出现了最为著名的青花瓷器,这种新兴的陶瓷品种不仅深受蒙古统治者的喜爱,更是迎合了东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他们开始纷纷从中国大量定制,如今中东、欧洲的很多皇家博物馆里仍然藏有大量元代青花瓷。这种蓝白相间的美丽瓷器逐渐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奢侈产品”,也成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蓝色符号”。


江西省东北部的景德镇是元青花的发源地。它地处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四周多山,遍布着繁茂的森林,也拥有着丰富的瓷土矿藏。景德镇在宋代之前,曾先后隶属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当年的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景德镇在宋朝就已经开始生产青白瓷(又称影青瓷)了,到了元代,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图片

从南宋开始,随着大批皇族宗室的南迁,很多北方的工匠也被带到了南方地区。蒙古人进入中原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陷入了战乱,很多地区的窑业都受到了影响,窑工也陆续南迁。由于景德镇地区多面环山,易守难攻,是避战制瓷的好去处,因此聚集了很多北方的优秀窑工,包括一些磁州窑工匠。磁州窑自宋代以来生产白地黑花瓷器,陶瓷绘画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也为青花绘画绽放的陶瓷装饰艺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片

苍狼白鹿的传说

蒙古族是一个崇尚青色和白色的民族。在他们的民族里一直流传着关于“苍狼白鹿”的传说。据《蒙古秘史》中记载:远古时,蒙古部落与其他突厥部落发生战争。蒙古部落被他部所灭,仅幸存两男两女,逃到名为额尔古涅昆的山中。后来子孙繁衍,分为许多支,山谷狭小不能容纳,因而移居草原。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孛儿帖赤那(意为苍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他们率领本部落的人迁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居住,并且繁衍生息,不断壮大。

因此,蒙古人自古以来就将苍狼白鹿视为祖先,并把蓝色和白色视为最为尊贵的色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青花瓷这种仅有蓝白两色的生活器物,在蒙古人的眼里就多了一种神秘的图腾意义。此外,青花瓷一改宋代瓷器宁静致远的艺术风格,代之以绚丽厚重、自由奔放,这种新的瓷器形式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热情粗犷的性格,因此受到了蒙古权贵的青睐。

图片

​从上图这件元代青花龙纹瓷罐上,就能看到这个时期艺术风格的转变。此件青花龙纹瓷罐胎体厚实,罐子的中部有较为明显的粘接痕迹,这是因为器型较大,直接拉坯成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将罐子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分开进行拉坯,最后粘接在一起,粘接处在烧成后留下了一圈痕迹。罐子直口,丰肩,敛腹,底部微侈,外口沿处绘海水江崖图案,肩部绘有一圈变形莲纹,中间饰八宝纹样。器身鼓腹处画有两只互相追赶的龙,瞠目吐舌,髭须偾张,身体自然地蜷曲呈S状。

值得注意的是龙爪子数量,这件罐上的两只龙均为三爪龙,这是元青花龙纹较为常见的爪数,是民间可以自由生产使用的大宗产品,还有一种有5个爪子的龙,是特供御用的瓷器,民间不得私自制作、使用,极为珍贵。

元青花中也有一些造型秀美、画工细腻的作品。如下图这件,1977年内蒙古哲里木盟出土的青花双凤纹瓷玉壶春瓶,就是一件较为精细的元青花产品。其中,画面主题的线条粗细有致,挺拔有力,行笔也十分流畅,体现出了元代青花瓷十分成熟高超的绘画水平。

图片

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瓷

元代的青花瓷大部分都没有铭文款识,有明确纪年款的元青花可谓是凤毛麟角。在为数不多有款识的元青花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型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图片

如上图所示,这对象耳瓶体形较大,器型复杂,做工精良,从瓶口到底足处,算上耳饰,共有9层,分别装饰有缠枝花、蕉叶纹、凤穿花、云龙纹、海水纹、八宝莲瓣纹等丰富的绘画题材,并且画工细腻,制作也很规整。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件瓷瓶的颈部,书写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件文字略有不同,两器铭文明确记载了此瓶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所造,为元代青花瓷的断代、分期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标准器样品,这也是目前发现较早有明确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器。后来陶瓷学术界将此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

关于这对至正十一年的象耳瓶,还有一个曲折的收藏故事。它们本是北京智化寺的佛前供器,20世纪20年代,旅居英国的华裔古玩商吴赉熙,曾带着这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琉璃厂,打算出售给文物店。当时琉璃厂的诸多行家都对这对元青花拿不准主意,拒绝购入。于是吴先生带着它们到了英国,后为大维德基金会所收藏。

图片

走向世界的元青花

青花瓷的釉下绘画颜料,主要成分是化学元素“钴”。画法是用茶水调研磨极细的钴颜料,再用毛笔画在干燥后的泥坯上面,最后在最上层施一层透明釉,经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成。

元代的钴料,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称作“苏麻离青”料,烧出的青花颜色十分鲜艳青翠。还有一些小件的、胎釉较为粗糙的器物,采用国产料,颜色较为灰暗。

图片

跟国外的收藏数量相比,元青花在国内的传世量较少。

青花瓷发明后,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于是很多外贸商人将他们需要的瓷器造型、花纹画下来,到景德镇进行订烧,再运往国外。因此元青花的艺术风格又加入了许多中东元素,是世界贸易、文化交融的最终结果。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大量元青花,这与当时繁荣的外销陶瓷贸易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