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首届中国钧瓷精品创作高峰论坛暨钧瓷精品之路
2023-02-08

主题:首届中国钧瓷精品创作高峰论坛暨钧瓷精品之路

时间:20161211日(下午)

地点:国中陶瓷艺术馆

 

    主持人:首届中国钧瓷精品创作高峰论坛现在正式开始。首先邀请钧瓷精品创作中心的几位艺术家轮流发言,向大家介绍他们进行精品创作的经历和过程。

    

    张自军:各位老师、各位同行,跟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我汇报的主题是窑变金星天目釉与宋钧窑铁、铜微变浅谈。

    第一,窑变金星天目釉的创烧。钧瓷窑变艺术不仅填补了世界陶瓷史釉色自然、多彩的艺术空白,而且它在火焰中形成的神、奇、妙绝的艺术魅力,更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为了更丰富陶瓷艺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陶瓷艺术享受,我在近40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传统黑釉进行了十几年的窑变艺术探讨,经历了漫长的试验烧制,终于在传统黑釉上烧出了窑变金星天目釉,金星天目釉烧制成功。

    这是当时使用的铁矿石,是咱们当地的原材料,窑变金星天目釉的微观现象。这是钧红釉与窑变金星天目釉在同一产品上烧制出来的东西,这是在钧釉的基础上,相互结合烧制这个产品。        

    钧釉产品,也是在做柴烧,在烧制窑变金星天目釉的时候,在钧瓷窑变金星天目釉的基础上,与铜、钴、铁、结合烧制成的光盘,这个名字叫菩提树又叫君之根。金星天目釉创作的新产品,窑变花釉,也是柴烧的。

    整个实验过程,这个釉子是在钧釉的基础上实验出来以后,搞茶具比较好,为什么?因为泥胎是磨奈石泥胎,泥胎再配上铁釉子,当时的铁矿石含有钛、铁元素,通过窑变。金星天目釉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所以理论上是钧瓷窑变釉在同一窑炉中烧制成功,我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践的烧制经验,将金星天目釉产品放置在窑炉,跟钧瓷一起烧。通过14次烧制实验,也等于是2000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这个釉子烧制成功,也可以烧制结合成功了。这一次也带来了产品,产品也在展厅中展示。

    由于时间的仓促,说的不当之处,请同志的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先请范有祥老师发言。

    

    范有祥:我简单说几句,今天看了钧瓷精品展以后,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增加了很多人文的内容,人文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从这些创作者本人来讲,没有满足于过去的那种入窑以色,出窑万胎的概念,而是增加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实际上正好符合我们过去好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变化的。

    我有一个概念是第三彩陶期,从彩陶的概念上来讲,彩陶的陶器跟绘画、彩画同时降生以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国陶瓷人非常重要的陶瓷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实际上,人文主要是跟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陶变瓷,陶瓷的整个历史发展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当中,实际上我们的陶器在科学发展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彩画的部分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逐渐的走上了上层建筑,成为书画。所以从书画角度、陶瓷角度,彩陶都成为我们的主线。

    一直到唐朝之后,发现了釉子的重要性,釉子开始成为我们的一种装饰,在宋朝的时候发展到极致,成为五大名窑时期,官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装饰时期。这个时期除了定窑有一些人文的刻划、印坯,这些东西以外是属于人文的,其他的几种装饰,像瓷、钧瓷实际上都是釉彩装饰,在科学的发展里面进行灰土的博弈产生的一种美丽。从这个角度来讲,钧瓷在宋朝能够发展到极致是历史的必然。

    到明清以后,我定这个时期为第二彩陶时期,这时候青花、广彩、古彩,这些人文的装饰工艺大肆兴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是彩陶的概念,人文装饰跟科学相结合产生陶瓷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书画开始跟器重新的组合在一起,这是走过两个岔路以后,又合在一起,产生当时的陶瓷现象。

    到现在,我认为陶瓷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叫第三彩陶期?因为这时候是结合的最好时期。在明清时代,那时候的陶瓷本身,款式,大部分是皇帝的年号。因为那时候的陶瓷主要是为皇家服务的,所以年号成为当时的款式。后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变成各个窑口,各个窑口实际以它的工艺特点作为它的风格特点,从这些方面来看,实际上这属于工艺特点不属于艺术风格的主流部分。

    现在我们是艺术家的时代,什么概念?现在开始要发挥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是一个窑口,比如今天看到的作品,同是钧瓷作品,但是每个人的作品不一样,这个区别就是我说人文的东西起的作用。本身把自己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来,窑口特点已经不能局限艺术家了。比如说景德镇,全国的艺术家都到景德镇搞作品,比如说同时画青花,每个人的画的青花不一样,体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是我们从业人员发生自己作用的时代。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应当很好的利用这个时代,发挥我们的作用。

    我过去也谈过,窑变釉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的装饰,虽然出来的不一样,但是个人艺术风格不是很明显。这种自然装饰,像我们参观一个景点一样,如果都是大山、树林,印象不会很深刻。如果我们到了一个景点以后,游艺的同时,实际在寻找一些哪些是人文的东西,这些东西造就了景点的一些特殊特点,这就是人文景观跟自然景观相结合在是一个好的景观经典。我个人的考虑是,将来艺术陶瓷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我们自己个人艺术风格在里面。但是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材质,利用自然的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成为我们自己好的作品。

    就像我们画国画一样,同是画国画,画了一个形是一个人文的东西,但是里面的笔墨变化是一个自然的东西,这两个东西结合才能产生一个非常完美的作品。所以将来陶瓷的发展应该是自然装饰跟人文装饰相结合,把好的材质作为我们艺术家的装饰材料,拿过来以后用在我们的自己身上,这样才能创造出各自艺术特点的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才不会混淆,放在一起能够分开是谁的作品。我们如果光注重工艺特点,没有发挥自己艺术风格的东西,有可能使你的东西不能跳出整个范畴。比如齐白石的作品,为什么大家一看就是齐白石的?他的人文特点非常明显,这个作品为什么能够收藏?他的整个文化、人生故事、所处环境、个人修为都造就了他本身的文化。艺术作品做到最后,是在做你的文化、修养,而不完全是技术。从这个点来讲,我认为今后从艺术陶瓷当中,最好把人文的东西跟自然的东西结合到极致。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王现锋艺术家。

    

    王现锋: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研究的题目是钧瓷的窑变艺术之美。说到钧窑,可以说是我国陶瓷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是发明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温铜红釉烧陶技术,我们后人称之为钧瓷的烧制技艺。这一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由此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使中国的陶瓷从此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种高温铜红釉的少烧陶技术的专门和发展,直接、间接的影响到了全国许多瓷器的生产,从而形成了以铜红釉为特征的庞大的窑系。作为钧瓷诞生的母地,我们钧瓷人更有责任、更有义务,要对这一历史瑰宝进行继承和发扬,形成我们钧窑个性特征的窑变艺术。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第一,什么是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品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是人与自然,火的艺术的综合体现。钧瓷的窑变是指钧釉在高温熔炉的状态下,在窑炉内氧化气氛以及燃料燃烧过程当中的,有机物和炭的沟通作用下,使钧瓷釉料中的氧化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和还原,是这些氧化物呈现不同的化合价态。而从陶瓷中,咱们知道,不同的釉料中的不同的着色物质的不同化合价,在冷却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的釉色特点。正是这种变化是在高温的状态下进行的,并且有多种元素参与,这里面有气氛、烧制的温度、烧制的时间长段、季节,多种因素参与进来,发生物理化学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这个过程又没法重复,所以把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称作钧瓷的窑变。

    第二,钧瓷为什么窑变?

    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效果可以说成为瓷中的瑰宝,因此就有了家有万贯,没有钧瓷一片的美誉。钧瓷为什么会窑变?有几个因素组成,烧制钧瓷所用当地所用的独有的釉料有关系,还与生产工艺有关系,里面就牵扯到釉料和胎体的结合,包括釉料的粗细、使釉的方式、烧制的工艺,在这里面更重要的是釉料的化学技术配方组成是关键的。我围绕化学组成简单说一下对这个变化的理解。

    钧瓷独有的釉方组成是钧瓷窑变的关键因素,钧瓷是利用当地特有的矿物原料,以铜和铁为主要着色等高温窑变釉,当然这个窑变釉是一个在高和低的状态下进行的。为什么会窑变?因为里面有几十种的化学元素,能够引起窑变的,里面有铜、铁、钙、镁、锌等多种元素。

    我以两种元素为例来阐明钧瓷窑变的效果。在钧釉中都含有含量不等的铁和铜,用陶瓷的眼光来看待,氧化铁在釉料当中一般成两个状态,一是三价铁,陶会根据它的含量成为浓淡不一的黄色。如果是二价铁存在,会呈现浓淡不一的青色或者是蓝色。而铜这种元素,一是二价铜,在陶瓷釉料中,花色是绿色,或者是根据基础釉的不同而可能出现蓝色,而一价铜出现的是红色,单质铜出现的是一种黄色,氧化亚铜的存在是一种黑色。在仅仅以铜和铁两种元素在变化的时候,高温烧制中受还原气氛的影响,这个气氛不仅仅是窑炉中的一氧化碳气氛,而是我们在烧制的时候,不管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炭烧、煤烧、气烧,都有各种颜料中的有机物都参与到钧釉的呈色里面,并且对钧釉的呈色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铜这种元素,在气氛当中的变化特别敏感,有的时候变化很大。同一种作品在不同窑炉的方位,因为受气氛的影响不同,都会呈现不同的釉色。正是两种元素的之间变价,可以使钧瓷窑变万千,这是个基础。再加上里面钙、锌、铜、镁等其他元素的参与,使钧窑的窑变呈现了万彩的效果。

    还有烧制的技艺,还原气氛的长短、还原温度的变化,还有受季节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操作烧制钧瓷的艺人、自己对钧瓷的理解、技艺都对会钧瓷的烧制产生影响。正是因为多种元素的参与,所以钧瓷的变化可以说是变化莫测来形容,正是因为多种元素的参与才使钧瓷的变化五彩斑斓。由此可见,造成钧瓷窑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贯穿了钧瓷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窑变现象使从事钧瓷的人能够掌握,但是在现在甚至将来的一段时间,要完全破解钧瓷窑变的秘密,路还很漫长,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积累,我们对钧瓷烧制的技艺会逐步的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钧窑的窑变艺术之美。

    人和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内在事物和人的心灵相碰撞的火花,就钧窑的窑变而言,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欣赏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喜欢的色彩不同,会有不同的个人体验。对于一件作品,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

    大家对于美的差异化、多元化,钧瓷的窑变更加丰富了人们对这样审美需求。如果要简单的总结一下,欣赏钧窑之美,我认为从下面几个方面:

    钧窑的纹路之美,在多变的钧瓷釉面上,纹路粗细结合、自然灵动、纵横交错、恣意漫舞,有的如袈裟纹、冰片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等等一些天成的纹路。

    钧窑开辟60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可能有时候听到一个声音,用艺术家的话来说,伴随着环佩叮咚、珠落玉盘,如编钟悠扬,骨器铮铮。钧瓷的美,美在色彩,鸡血红、玫瑰红、桃花瓣、翡翠绿、丁香紫、鱼肚白,青如凝脂,宛如美玉;钧瓷的美,美在结晶;钧瓷的美,美在意境,历经高温炉火的幻化,钧瓷的釉面上呈现出云雾蒸腾,有的时候鸟兽灵动,有的时候似人像舞,有的时候五光山色,有的时候是落日的余辉之美,当然还有很多窑变的意境,我们无法用具体自然的景象形容出来,给人带来一种心情的愉悦,心里的美感、感受。

    我接触了好几位收藏家,前一段时间一个70多岁的老人,看到了我的一个作品,当时他给我的价格没有达到我理想的价格,我把他婉言回绝了。但是到了晚上他又给我打电话,他说我半夜睡不着,还想要你的作品。我这时候该怎么办?我是盯着金钱还是尊重这个70多的老人?我选择了后者,我说你过来吧,不再谈什么,你只要中意就拿走。他在包装的时候,因为天很冷,他把外套拿起来包着外面的瓶子,小心翼翼的。可以看到,这些收藏家用他们的心里就像呵护生命一样来爱护钧瓷。当然他们有时候会像李白醉酒那么豪放,发自内心的喜爱,高兴的如醉如痴。这是从艺术角度,是我们对钧瓷的尊重,也是我们钧瓷人为收藏者奉献了艺术的美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钧瓷的窑变,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幅无墨的画。读懂钧瓷文化需要倾心去理解、体会。欢迎大家闲暇之余,走进神秘的神垕,把大家的思想注入到钧瓷文化生产过程中,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元素,为钧瓷新的创作理念,把大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贯穿到钧瓷的创作过程中,也希望大家在感受钧瓷文化的同时,能够体会到钧瓷文化的魅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创作中心的艺术家王建伟。

    

    王建伟: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收藏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研究的题目是古代钧瓷的传承方向。

    我来自五大名窑的钧瓷原产地——禹州市神垕镇。20多年来致力于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的研究与传承,现在把我工作的一些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若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多多谅解。

    谈一下钧瓷的发展脉络,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钧瓷的铜红釉创烧于北宋,还是金元时期,目前学界存在异议。

    钧瓷在北宋时期是以青瓷系列烧制出来的,以天蓝、天青、月白为主色的单色釉。宋朝的官方倡导的美学是道法自然,含蓄美。所以像北宋五大名窑官、哥、汝、定烧制的都是器形都是简单的单色釉瓷器,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才能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名窑。如果钧瓷与官方的审美相冲突的情况下,很难入选为官窑。

    钧瓷使用釉的厚度比其他几大名窑釉的厚度可能要厚一点,并且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钧窑会出现了铜口铁足,釉面中有气韵流动形成细微纹路络。

    金元时期,钧瓷用了铜红釉,当时不叫釉,当时是称之为斑,叫窑变点红斑。我个人的观点,烧出里蓝外红的时候可能是在明朝,先有单色釉,然后出现了一点红,就是点红斑,后来又发明了里青外红或者是里蓝外红。建国之后铜红釉普遍使用,就变成了全红的釉。清末出现了以铜为主的炉钧釉,为什么叫炉钧釉?因为是在小炉子里面一次烧一件,所以被当时成为炉钧。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有瓷厂的技术人员在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钧瓷,并烧出了里外红,作为国礼使用的这些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只要看到全红的钧瓷,都是建国之后的。

    钧瓷的经典器形是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审美筛选出最为公众认可的器形,器形的最终确定经过了一代代钧瓷人的反复调整修复,所以具有器形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例如钧瓷鼓钉洗,鼓钉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呈现自然辐射的一种工艺美,有一些复制品对于鼓钉洗的位置排列、数目随意改变显得不伦不类。基本上钧瓷鼓钉洗的鼓钉,都是单数的,头号可能是23191715,一般都是单数。

    我对单柄洗的理解,当时可能是一个酒具,酒具一般多为双柄,双手拿着以示对宴请客人的尊重。单柄洗为什么没有设计双柄?我的理解是它的使用者一定是宴席上最尊贵的人物,可以用一只手拿酒具,这个人肯定是皇帝。所以它以单色釉以单柄,以皇上最尊贵的人物的肃穆是相互吻合的。或者是理解成一个写字用的笔洗,也只有天下一把手才能使用,现在这些藏于故宫博物院。

    钧瓷的发展方向,一些设计的人容易走入误区,容易把各个时期的文化符号都堆积在一个器皿上,以怪为特色,上下加上中国文化中的各个符号,每一个都有寓意,但是放在一起却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甚至文化符号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这些器形看起来,视觉也不是特别美。比如有一些嘴里叼着铜钱的金蟾,还有马上趴着一只硕大无比的苍蝇叫马上蝇,我认为这是走入了误区,玷污了钧瓷的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品位,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的艺术品。

    古代钧瓷有很多的经典之作都是在实用中产生的,完全成为工艺品的很少。比如鼓钉洗,是放笔或者是放墨的,比如梅瓶,是盛酒的酒器,都是实用为主的。今年我创造了一个庆余钵,应用了五千年文化的古陶,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寓意为年年有余。我个人认为钧瓷应该是艺术品实用化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庆余钵可以作为鱼缸。

    在昨天晚上跟一个北京收藏家一起喝茶的时候,他总结了一个经验说,用白瓷杯和玻璃杯喝茶的味道,和用钧瓷喝茶的味道不一样,我昨天晚上品了一下确实不一样,它可以增加茶叶的浓度,还可以提出茶叶的香味。

    复烧的三组夹板炉,原作是于原代,现在藏于上海的博物院,以红蓝两色交融点红斑,色彩庄重,意味丰满,像是红花和绿叶的的和谐搭配。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对钧瓷烧制工艺的巨大帮助和对钧瓷呈色越来越深入的发现,当代钧瓷业者只要心中承载着对钧瓷的尊重,在创作中牢牢抓住钧瓷艺术的灵魂,从造型上大胆创新,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把握方向,釉色上不要玷污钧瓷的血统,走艺术品使用化的道路,一定能够实现对古代钧瓷制作公益的良好传承,才能创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钧瓷艺术作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下一位艺术家温红远。

    

    温红远: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现代钧瓷的烧制工艺。现在钧瓷烧制工艺的展示图,采矿、碾料、刹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调釉、湿釉,素胎、装窑、测温、看火釉,看釉色到不到,成熟了没有,开窑门,等于是降温的。

    现代钧瓷的烧制工艺分为炭烧、柴烧、煤烧、气烧,在过去钧瓷的烧制主要以柴烧、煤烧为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环保、大气的要求逐渐提高,现代钧瓷的烧制主要以气烧为主。

    我今天讲的是气烧,钧瓷的烧制阶段:低温蒸发阶段,中温氧化阶段,高温还原阶段。

    钧瓷的烧制过程一般分为两次烧成,先进行低温素烧,温度一般在900度到950度之间,然后再湿釉进行高温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度到1300之间。

    低温蒸发阶段(小火期),这一段时间主要是排除坯体中的残余水分,低温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进窑坯体的含水量、胎质厚度和装窑的密度。350度以前应把窑门打开,在1.52公分之间,严从闸板拉开,以确保水分蒸发的顺利。这一段时间升温一定要慢,快了容易坯体炸裂,这一段时间一般需要1.5小时到2小时。

    中温氧化分解阶段(中火期),温度一般在350度到1050度之间,这个阶段要空气供给充足,让燃料充分燃烧。这个阶段内,坯体内发生较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坯体尚未烧结,结晶水和分解气体得到排出,有机物碳素和氯化物给氧化,适应性的转化等等都在这个阶段进行,中温阶段大概需要35小时。

    高温还原阶段,分强还原和弱还原,窑内温度在1050度到1300度之间。由于钧釉中的氧化铜必须经过高温强还原转变为氧化亚铜而呈现美丽的红色,因此要烧制出丰富的窑变釉色,必须要保持窑炉内良好的还原气氛,控制好进空气量和进气量,这时候窑炉内的压力大于室外的压力。

    高温强还原,温度是1050度到1180度之间,必须减轻烟囱的拉力,保证窑炉内充分还原,这时从观火孔火焰喷出的长度和颜色来观察窑炉内还原气氛的强和弱,火苗喷的长,气氛壮,都是强还原阶段。在强还原时升温不可过快,应控制在每小时在30度到40度之间,这使坯体中的碳素有机物给烧净,升温过快会造成聚皮等现象。

    高温弱还原阶段,温度是在1180度到1200度之间,这时候还原气氛仆役弱一点,升温快一点,升温应控制到每小时40度到50度。高温弱还原阶段的苗短,颜色也发生变化。弱还原保温阶段,温度是1280度到1300度,目的是窑炉内温度上下趋于一致,同时是整窑制品处于同一状态下的绿化反映中,永远形成完好的玻璃体,使釉面光亮、平整。

    停火冷却,这时候应快速打开窑门,要门打开36公分,急剧降温来保证釉面颜色的光亮、鲜艳,温度降到900度时应缓慢降温以防止出现惊裂,温度降到150度时,以下才能打开窑门,开窑。展示一下我烧制的作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一位艺术家王秋红。

    

    王秋红:大家下午好,这一次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包括专家和藏友的支持。我来到这儿非常感慨,因为这一年的时间,对我们中心这一块的关注,对我们今天也是一种回报和内部交流。我今天的题目是钧瓷釉色怎么实现与造型的完美融合

    谈到这个命题的时候,大家首先会考虑到钧瓷,钧瓷的命名是因为古钧台而得名的,它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个标志,首先它是夏都钧都药都,而我就来自河南禹州,是钧都这个地方。这上面写的名字是得名始于夏,怀古登几台,这个名字是比较典型的,这个建筑也非常典型。钧瓷之所以是五大名窑,就是因为他称绝于世,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窑变釉色。钧瓷之灵魂也是因他的独特的窑变而堪称一绝对。

    当我们谈到了钧瓷,就想到了唐钧彩斑釉,比较典型的唐罐,上面是黑釉点彩,而这种洒脱美,在我们印象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又讲到了宋钧,宋钧的经典、完美、永恒,以前是皇宫的御用,整体的美、造型、釉色结合,我们感觉它是非常的经典,特别的永恒。又想到金元的点彩,那种一抹红,经典的梅瓶和双洗罐,是我们做陶瓷和收藏钧瓷的人喜欢的比较典型的器物。又追溯到炉钧,这种炉钧的浮烧从钧窑这一块,应该现在也超越炉钧那个时代的色彩。又想到了红色官窑,整体的釉色,每个时代代表的造型,也代表了咱们钧瓷的发展、钧瓷的历史,对我来说,我今天的命题是钧瓷的造型、釉色是如何融合的。

    我根据我的造型、釉色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我怎么制作、上釉的,就是形和釉如何完美结合的。

    作品《承载》,因为以前就是一个碗,是一个容器,这种容器是钧窑最早实用器的器皿。在上面,承载是一种传承,是思考,绝不是一味的模仿,继承坚守是高贵的血脉和不变的精神,这是我对《承载》造型的理解。

    作品《白与黑》,在器物当中,我用不通的釉色,用黑白分明表现上釉的方法。因为我认为,钧瓷的造型在于设计,而釉更要设计,要有人的思想,最后交给火是靠自然。在钧釉上面,无论是造型、釉色,只要黑白分明,何愁不简单?在做造型的时候不要考虑釉色,上釉的时候就考虑造型,分开想象的时候,我认为什么都简单了,这也是我对这件器物的理解。

    作品《转念》,我做了一套解儒道的一个佛,这个转念是手指着心,心只要变了,一切就简单了,就转念成佛了,所以是大道无门。在当时做这个的时候,我认为也是这样,他做雕塑也好、器皿也好,只要在上面有自己的想法,把这种实体变成空的,本身佛教就是一个空的理解,所以对这种,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

    作品《五行系列——土》,钧窑本身就代表了五行,有自然成金,把这种表现的东西,本身我们做瓷人,做的就是土生土长的东西,有一句话是点石成金的,这种材料也是自然的,所以说这种形的变化、形式的自然状态也是我表现的一种形式。

    通过这些传统的文化里面,通过时代的变化,通过现在造型和釉色的创新,我的理解是:

    《承载》表现窑火和形的变化,因为形与火的变化也体现他的一种美,形为本、釉为魂,而这种形是一种载体,形是最基本的东西。假如没有形,何谈釉?所以在这一块,《承载》的表现是形与火的艺术。黑白的表现,形和釉的关系就是骨和肉的关系,没有骨够没有肉,更没有魂,在这一块,我认为不单造型要设计,釉色也要设计,还有人的自然、精神,这件作品才有生命力。

    《转念》,因为是天人合一、天衣无缝,说白了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人有语言,佛有自己的语言,一种釉不可能是每个造型都适合,比如炉钧的釉色适合的比较古朴、端庄、大气,挺质朴的表现,宋钧的表现,不可能放在现在非常华丽的造型或者是装饰复杂的上面,所以我认为是如人一样,上来人穿什么衣服,就是形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土》,因为材料是自然、窑变是自然的,造型也是自然而成的,所以通过自然的火把和自然的釉色,这种釉色不可能不美,是一种自然的美,是一种大美。我的这些作品是形和釉之间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就这样做了。

    我从事这一方面20多年,整体在我心目中,钧瓷唯一不变是变,只有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一位艺术家孙军。

    

    孙军:我讲的是钧瓷在创作当中如何体现文化内涵。我主要是结合当前的形势,在钧瓷的创作当中有文化建制的融入。

    陶瓷的造型产生以后,推动陶瓷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需。第二,创作跟当时的生活科技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很大关系。第三,人们对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爱好,对陶瓷造型的影响。这个不但是推动因素,也是限制当时陶瓷造型的因素。

    钧瓷的造型,一是器皿类(碗、盘等);二是陈设类,从宋金元以后,创作了一些实用器皿,逐渐变成了一些陈设器,指导引导我们审美的变化和钧瓷创作方向的变化;三是异性钧艺类,主要是80年代,中央美院还有很多在北京的著名艺术家,到我们河南去创作了很多经典造型,著名的韩美林、刘焕章、周国祯等几位老师,给我们钧瓷设计了很多形,影响我们中国钧瓷的发展方向。

    对钧瓷造型文化介质的融入,一直是钧瓷发展中的短板,面临国际陶瓷的发展竞争,钧瓷界也遇到一个瓶颈就是创新,而且在继承中创新,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我觉得创新其中一个方向是,要在造型中融入深厚的文化元素。

    我今年从4月份一直到10月份创造了一组作品是《天衣系列》,主要是结合我在大厅中展示的一组作品,说明这组作品的创作灵感。

    三年前到敦煌莫高窟去,敦煌莫高窟有492个洞窟,每个洞窟有飞天的形象,那个时期我一直被里面的飘带所吸引,非常美。其实钧瓷就是线的问题,我们的基础东西是线的表现形式,我当时去是被这些线所吸引。敦煌莫高窟的线,这个线跟唐宋时期的线是不一样的。今年4月份到山西,在山西唐宋时期的泥塑石雕上,也有很多用飘带来表达佛、神仙的意境,但是这个飘带跟莫高窟的飘带不一样,莫高窟的飘带非常美,但是占系泥塑石雕上的飘带像音乐一样飘着,通过这个飘带能感觉到音乐的。你能够感觉到旋律、一个神仙、一个佛,还有怒目金刚的飘带,是非常急促的,表达他的情绪。这种飘带不单是一种优美的线条,同时还带有情感。对菩萨的表现方式,飘带非常悠闲的疏落下来,用飘带表达一种非常自在的状态。

    我回来之后就想,要做这样一组作品来表现。我做的《心花怒放》,截取了这样一段,烧制困难非常大。这种钧瓷跟南方的瓷器不一样,南方瓷器的胎质还有瓷器本身的釉的使用方式,让它做起来比较容易一点。但是我们钧瓷是厚釉系统,在这里面要钧釉结合,我们想弄几种釉,但是唯一感觉比较理想的还是红釉,钧瓷本身是用红釉来表现,钧瓷感觉这个釉非常好,而且像个龙的造型。

    《文风》,七八十公分,特别难烧,跟钧釉结合,表现的是空带从空而降,像凤凰一样的造型,中间像一个

    《生命》,飘带从地上升起,充满了生命。千衣是神仙穿的衣服,但是千衣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飘带,飘带是从西方神的传说中演变而来。西方世界里面,对神的描述都有翅膀的,到中国以后,被中原化以后,中国人总觉得翅膀不好看,中原人改造成飘带,飘带代替翅膀,形成一个艺术。

    创作了这样一组作品,今天带来啊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钧瓷的发展,从传统的器形里面,如何用新的语言表现中国钧瓷的优美艺术,怎么实现钧瓷在造型发展当中如何跟釉类结合,怎么跟世界的陶艺结合,做了一些尝试,有一些地方还请在座各位的老师、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主持人:有请下一位艺术家燕俊峰。

    

    燕俊峰:各位老师、朋友,我结合我自己的钧瓷造型简单的谈一下钧瓷造型创意。

    钧瓷的传统造型以瓶、尊、罐、洗、炉等为主。钧瓷的生肖造型,根据中国传统的属相来造型。钧瓷的艺术挂盘,根据钧瓷的神奇窑变,而烧制成功的千变万化意境无穷的艺术挂盘,以钧瓷的窑变釉来表现挂盘。钧瓷的人物造像,因为钧瓷釉质浑厚,对人物的形态、服饰不能细致表现,现代钧瓷以局部施釉,表达钧瓷人物的神态与钧釉完美的结合。钧瓷的实用器,钧瓷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用器油然而生,有杯、碗、茶叶罐等使用器造型。钧瓷的个性化造型,每个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理解,而创作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以往艺术家设计的四大美女一般以人物的形式来表现,我是以器皿的形式来表现。王昭君,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创作题材,用琵琶瓶的造型表现出来,施以鱼子纹红釉烧制。表现了昭君公主在夕阳下怀抱琵琶,拨动琴弦,一路北上舍身为国的美女形象。

    貂蝉,这件作品以貂蝉拜月的故事为创作题材,以瓶的造型表现出来,施以月白釉烧制。此作品表达了在皎洁的月光下,貂蝉午夜拜托月,月宫嫦娥自愧美貌不入,匆匆隐入云中,演绎了貂蝉拜月这个故事。

    杨玉环,该作品以贵妃出处浴为创作题材,以瓶的造型来表现,用玉石釉烧制。此作品表达了贵妃出浴时体态丰满、肌肤如玉、美艳迷人的美女形象。

    赵飞燕,赵飞燕是一个才女,舞跳的非常好,该作品以人物为创作题材,用瓶子形式来表现施以窑变钧红釉烧制,表现一位能歌善舞美丽动人的美女形象。

    我们钧瓷创作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努力创作精神是无限的,我们努力创作出大家喜欢的作品,是我们的方向目标,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艺术家李向阳。

    

    李向阳: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今天听几位大师说钧瓷的艺术都讲的非常好,我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所在地,是中国五大名窑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及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宋代钧瓷的工艺日臻完善,器物造型更加严谨,制作技术更加精细,原料选择更加严格,窑路结构更具特色,烧制流程更加合理,釉料配制更加科学,中国钧瓷因此进入了黄金时代。

    钧瓷工艺真正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给予钧瓷生产很大的关怀和支持,钧瓷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几十年来,钧瓷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新品种、新造型、新装饰如雨后春笋。许多钧瓷大师、钧瓷品牌享誉世界,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今天来到这里的钧瓷大师更是佼佼者。

    我作为从事钧瓷烧制近20年的手工艺人,今天能够坐在这里跟各位共同交流从艺心得,互相借鉴和学习,实属荣幸,很难得。下面结合钧瓷制作的实践经验,跟大家交流一下钧瓷工艺方面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老师指正。

    第一,勇于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独特气质的釉色。

    钧釉之美,美在绚丽多姿,异像万千、浑然天成。在科技发达和经济繁荣的今天,钧釉的原材料配方也是公开的秘密,现在在某一些层面上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钧釉好比画家手中画笔,如果局限于某一层面,不敢深入探索,不掌握技艺精髓,创作出来的作品全部是一个面孔。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冠中的江南、张大千的山水无一不是独特的。所以我认为,使钧釉工艺更加精湛,就要勇于探索,敢于打破配比常规,形成具有个人气质的釉色,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釉色是哪个窑口的,是哪个钧瓷艺人的。当一个钧瓷大师形成了独特的釉色习惯,就与欣赏着形成了艺术上的交流、默契和相吸,达到心灵上的共通。我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所创作的作品有点逐渐形成,仿佛宋钧气质而融入现代人为的釉色,偏重于天青、天蓝、月白、云静、影韵、乳光内涵。

    第二,敢于创新,形成钧瓷造型公益精湛化的源动力。

    钧瓷历代每一次在造型上的突破,都蕴含着匠人、艺人精湛的技艺和大量的心血。没有精湛的技艺,就谈不上创新,没有敢于创新的设想,就没有提高工艺精湛的动力。所以创新是每个钧瓷艺人精益求精的追求,是钧瓷艺人精湛技艺的体现。

    要想创新一种器型,就需要创作者对传统器型的深刻熟练掌握,钧瓷造型一般由线条构成,线条组成面,面组成体,通过各种线形体面组合的变化,空间虚实体量大小、轮廓起伏等构成了钧瓷的造型美。所以钧瓷造型的创新突破,都应遵循美学的一般规律,变化和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匀速,平衡与呼应,对称与匀恒,稳定与动感,夸张与比例,都要拿捏到位,恰当好处。

    有人说,创新就是同一件事情按照精细化重复做一百遍、一千遍自然就会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只要能够坐的住、耐的住,钻进去,沉下心的匠人、艺人,都会有实现创新突破的哪一天,都成为顶得起钧瓷大师的这个称号的那一天。

    第三,吸纳一种文化。

    《声远瓶》,是我根据一句唐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上面是一只蝉在树上,蝉鸣的时候荡起波波的水纹。

    精湛的工艺技术是有生命力的,能与人们的心灵对话,是匠人手与心灵活巧妙的创作,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和工具的强力所为,更不是简单粗暴的将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变成一种产品。

    宋瓷之所以精湛,能力达到极高境界,之所以令人折服,与宋代陶工吸取唐宋深厚的底蕴文化不无关,用技用艺都极为讲究,造型传达着送人的思想,釉质传达了宋人的情怀,实现了宋瓷工艺与人文的贴切结合。

    我们生活在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积淀国度,生活在开放繁荣的当下,作为一位钧瓷从业人员,应当孜孜不倦的吸取人文精华,坚定理想支撑,突出气质浸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形成具有深刻人文哲思的精湛作品,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每一件作品,都充分展现出灵动的思想性和生命力,传递出所承载的人文气质。

    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治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仔细领悟,工匠精神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不仅在工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认识中不断升华,一直达到物我两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气质。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十次文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运即国运,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要把握好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终身追求。要用专著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华魅力。所以我们作用基层的创作者,应该领会精神,从博大精神中,以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使钧瓷工艺更加精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谢谢大家。

    

    主持人:创作中心的艺术家介绍了他的精力和创新,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邱耿玉老师为我们发言。

    

    邱耿玉: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前些天,今会长给我打电话,说今天有这样的展览,让我来参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还希望我在这个会上说点什么。我觉得很难,因为什么?本身我也不是做钧瓷的,我觉得可能不太好说。

    前几天也在这个地方,参加广东的一个展览,那个展览也是我发言,我可能说了点心里话,说了我自己一点看法,但是人家听的人不太高兴。尤其像今天,来的是大师,展的是精品,我就更不好说了。但是我可以从教学、学校的角度谈一点体会。我祖籍也是河南的,作为老乡在这儿说一点感受,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包含。

    首先这一次论坛的议题挺好,议题里面包括精品标准、时代的审美、造型的创新、釉色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窑变的艺术之美等等好几个议题。这个议题本身提的非常好,组织方能提出这样的议题,可能意思是,认为现在的钧瓷里面可能存在这些问题或者是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里面提到的这几个问题正是我们今天钧窑里面有待于去解决的。

    下面就其中两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是关于窑变艺术之美,我的看法是,不要盲目的神话钧窑的窑变。钧窑陶瓷以釉取胜,难点在于釉的配方和烧成的稳定性,烧成的器物上很难控制,以前说钧瓷很难烧,类似于铜这样烧成范围很窄,呈色不稳定,就是很难控制便产生了我们说的窑变。这个窑变正是钧窑的魅力所在,有人往往把窑变神秘化了,如果说千年以前,那时候烧不出来,我觉得还可以理解,但是按今天这么发达的科技,尤其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我们再烧不出来就不正常了。

    我们说钧窑的灵魂是窑变,因为我去过几次钧窑,也跟那儿的师傅聊过这样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钧窑是不可控的,每一次烧成什么,不知道,完全要靠运气。这一件东西好不好,要看这件东西烧出来的效果是不是很特殊,我就想,如果釉色无法控制,好坏仅仅凭烧出来来判断,烧出来才能根据这个东西看好不好,那么标准在哪儿?既然什么都控制不了,也没有标准,我们能干什么?我们只能说钧窑比较难以精确控制,自然的变化是钧窑釉色的魅力,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过于神秘化,或者是说的太故弄玄虚。

    论坛议题里面,有一句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展览研讨,来逐渐改变传统有重釉色、轻工艺的理念,这个提法对,我刚才说的也就是这么个意思。现在对于创作来说,文化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审美可能有时候跟不上,不是作品太少,而是质量有时候不太高。十多年前,也去过钧窑,满大街都是这样的红釉,我觉得好像也不是多难烧,但是有一些很难看,有一些显得很浮很飘,很俗气。还有盲目的创新,做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后来五六年前去,我觉得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好多确实是往精品化的方向走。

    第二,其中一个议题是关于釉色和造型的完美。钧瓷中的天然合一,怎么理解钧瓷中的天人合一?钧釉是一种厚釉,不透明,本身釉色有很丰富的变化,所以我觉得,钧窑的造型应该越简练、越单纯越好,造型上不易做太多的变化,表面的机理也不易做太多的变化,在造型、器形的结构上应该有放、有收,变化有度,要留有可供展示釉色变化的空间。刚才杨老师说了八个字,我觉得特别精辟,还有行为本,釉为魂,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古代的钧窑、钧瓷一般是器物上多是满釉,因为釉的流动性比较强,古人在造型上经常利用凹陷、凸现的变化来阻止、引导、凝聚釉层,使这种光洁的右面产生厚薄的变化,产生天然的美感。我理解陶瓷是艺术,艺术一定是有人来创造的,所以在设计钧瓷造型的时候,要利用钧釉的特点,通过质地、色彩对比的手段,来丰富造型的变化,利用造型的边缘口或者是转折来形成流釉或是机釉,实现深浅不同,衬托出造型的美感。

    天人合一,天代表的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人代表的是控制力量,人控制的是造型,天能控制的是釉色,我们的天人合一,应该把人能控制的造型和控制不了的釉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天然合一。

    因为我今天来的比较早,我在展厅看了一下,谈一下对作品的感受。陶瓷是一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其实都有他的优势,也有他的局限,优势和局限决定了他的表现范围,也就是说,有钧窑、钧瓷,有他适合做的,也有不适合做的东西。造成的形式,我们看,有一些造型和釉色结合的很好,这些都应该是提倡或者是鼓励,应该发扬光大的,也有一些看起来很有新意东西,结合的挺好。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四类,一种是本身造型比较传统的,这些传统的造型,还能看出宋代时候影子,这些转动的造型是经典的造型,我们今天做,做的很像宋代的,我觉得无所谓,至少是经典的,不难看。但是还有一些作品是非常有新意,但是感觉简单了一点,想法简单了一点。所谓简单就是不太耐看,没有太多的内涵,经不起琢磨,简单和单纯是两回事。有一些作品在造型上还要仔细的琢磨,有一些跟形式语言不是特别的协调,这可能体现出来的是一个能力或者是审美问题。

    作为创作者,首先应该是培养自己的眼力,要有真正的艺术品味,应该更关注作品的质量和艺术的趣味,靠自己的作品引导消费者、引导观众。至少这一次碰到的,在其他的陶瓷里面有好多,其他有一些来买东西的人,用这些东西的人并不一定是特别懂的人,你作为作者,可能有这个义务,应该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靠自己的好作品去引导。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钧瓷的工艺之美,自然之美、创造之美。我们今天创造精品,其实是为了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谢谢。

    

    主持人:谢谢邱教授的发言。下面有请陶瓷专家副秘书长李惠通先生发言。

    

    李惠通:各位专家、各位艺术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手工委的,地区艺术委员会,对咱们的论坛、展会表示真诚的祝贺,同时对刚才上来发言的艺术家表示真诚的敬意。也确实受了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觉得这种形式,这一次的论坛、这一次的展会给人耳目一心的感觉,到这儿以后,眼前一亮,我是这么判断的,我认为通过今天的会,可能陶瓷收藏委员会会开创一个新局面,关于一些突破性的发展。为什么这么看?我觉得陶委会是在顺势而为。

    第一,顺应了时代,时代目前的发展,大的文化艺术这方面,国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

    第二,顺应了大势,国家在鼓励创新发展,包括总理提出来的,创新创业,实际上咱们都是在创作、创新发展,不仅艺术品在创新,陶委会的工作也在创新。

    第三,顺应了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社会需求,由于现在艺术走进寻常家,这是个趋势,不仅是中央的号召,文化艺术大众化、文化艺术生活化,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趋势。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生活艺术化,艺术进万家,是一个时代的需求。收藏艺术精品,艺术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现实,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对艺术需求越来越高,艺术品需求的市场也越来越广阔,但是理念不完全相同,好多年轻人可能先收,我有这个艺术品,喜欢、摆设。如果是精品之路、传世之作,可能开始是玩儿、摆设,但是在收的过程中,慢慢就会变成藏。所以现在符合了这个趋势。

    从成立钧瓷艺术创作中心,确实比较适时,钧瓷是五大名瓷之一,现在的影响力仍然很大,我们需要树立品牌,需要树立名品,需要走精品化之路,但是要有团队,要有艺术家,我们在这个工作,在培育培养领军团队,在培育培养年轻的领军人物,在树立我们的艺术名品的形象。所以这个有了以后,同时培育艺术名品。

    需求还需要引导、需要培育,市场也需要培育。我觉得艺术这一块的发展,包括收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刚才上面所说的,要有团队、艺术骨干、企业家、艺术家,同时还需要有消费者。比如,像章河南豫剧现在传承的比较好,在河南影响很大,很好的小孩、年轻人都喜欢,而且豫剧市场非常好。我们陕西的秦腔就不行,为什么?有秦腔团,但是他光注重培养这个团,光注重培养这些艺人,但是没有培养消费者需求的人、愿意看秦腔的人没有培育,没有这一档电视节目,结果秦腔越来越萎缩,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这几年到河南去,豫剧看的很多。

    什么意思?不仅要培养传承人,不仅是技术、艺术的传承人,还有需求的传承人这个艺术是传承的非常有限。所以我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育培养我们的创新发展团队,培养我们的艺术精品,走艺术精品之路,同时这个过程中,能够结合培育消费者、培育对艺术品的喜爱者、收藏者。这样我们的陶瓷,包括钧瓷艺术在内在能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国中陶瓷艺术馆的官长,张守智老师发言。

    

    张守智:我讲一下看了今天的展览的收获,大家是一个创新团队,在钧窑收藏家协会选出来这么多的作品。

    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给我的印象,大部分是中青年的团队。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事钧窑创作或者是家传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作品。看了以后,给我的感觉是有变化,我没有去河南神垕,我最近刚刚学微信,每天看的东西都是全国陶瓷口上的微信,最近也看到了钧窑、孔家窑也在搞论坛,也看到大家谈论当中学术上的交流。

    我觉得今天的展览,和我原来在钧窑或者是郑州市参加一些典礼当中,出现了很多的新釉色。还有这两年的市场调整当中,进入理性化市场,全国注意到我们的艺术陶瓷开始和生活结合,和大家的一日三餐逐渐的结合,和中国的食文化、饮茶文化结合,所以注意到历史上的钧窑。从宋代到元代这几个年代高峰期里面,大部分钧窑一直到元代影响了北方的四个省,都是在神垕镇这样的官窑基地扩展到了四个省,历史上都做过钧窑。

    论坛交流当中,大家觉得钧瓷应该步入生活。十几年前,我跟我的老伴李老师到法国法兰克福,在那儿发现,法国已经把我们的茶叶帽办成西餐具了,在法国最高档的消费市场上,一个西餐盘子要订货,要几件,三个月以后给你交货,平均的价格是三千到一万块钱一件,这就看到欧洲高消费的阶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茶叶末和釉滴非常稳定的进入市场,融入到西餐具去了,那时候我还没有看到传统的茶叶末和釉滴釉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做餐具。现在这几年,应该是三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神垕镇那里已经把茶叶末变成餐具了,也开始进入了法国巴黎的活跃市场了,也开始进入泰国的皇室了。前几个月泰国的两个公主到神垕镇了,也建立了联系,也开始把咱们的钧窑的餐具进入泰国市场。所以就看到,在今天的生活方式当中,不但是我们国内,包括南亚、欧洲,也开始把中国宋代传统的成果,进入到人类当代的饮食文化生活里面去了。

    我看到网上在孔家窑的发言,解放后恢复钧窑,改革开放后搞艺术瓷、陈设瓷、收藏品,现在把钧窑当代的传统工艺、产品引入时代的生活,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方向是很正的,但是我们不能够跟白瓷比,因为我们如果没有一定的厚釉表现不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龙泉青瓷可以做一些小器皿,最后通过釉怎么充分的反应青瓷也反映玉一样的质感。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记得习主席在G20赠送的国礼,给普京、奥巴马全是青瓷,不是南宋瓷厂的瓷器,所以作为他个人的国礼,G20给每一个元首送的都是青瓷。我觉得钧窑的东西不可能像白瓷这种量产化、大量投产,但是作为社会消费阶层当中的高消费,拿这些有特色钧瓷,融入到今天的生活方式当中去,不是不可能的,还是可以的。因为总归靠科技发展,首先现在的窑炉,用气窑的烧成,还可以控制氧化还原,国际上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在这一点上,宋代的钧窑没有量产化,所以这是我们经过几千年,还是要科技发展观。

    当代现在的人类在搪瓷制造业场,通过工匠精神手工继承下来,不可能大部分都是手工,这方面还是要结合,保留了传统的东西不要失传,就像现在这个展室里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宋钧或者是清代到民国时期的炉钧一些成熟的东西不要丢掉,里面加入一些新元素会出现一些新釉色,但是千万要把原来传统非常精华的东西,只要烧成就能达到宋代的精品当中的那些月白釉自然的风范,今天还做不到这样的,我们不能把钧窑原来的东西丢掉,因为东西是精华。当代人类在欣赏这些釉色当中还是精品,还是最耐看的东西,因为是来自于大自然,就是天空上那个蓝色,就是大自然当中的美丽,颜色当中的精华。在这些问题上千万不要丢掉,而且我觉得现在创作的作品,还是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人类生存繁衍,人类就在这样一个大自然当中繁衍生息,他所接触的外界客观环境就是美的,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世世代代的生存下来,山水树绿色的文化,最美的东西不能丢掉,这些就是宋代人创造釉色的标准,今天这个标准永远不会变,他要发展,会出现一些新釉色,但是最后的标准还是来源于生活感受,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

    刚才老师讲的,有一些釉色搞的比较乱、标准不够,一个标准是大自然。大家看看,如果你自己有一个家庭,你的家具、环境、墙壁,最后得有个整体,你设计一件钧窑的产品,摆到这个环境的什么地方去?我们研究钧窑,不能够就钧窑研究钧窑,应该就钧窑研究钧窑的工艺,就钧窑本身研究钧窑的釉色,这个钧窑在宋代也是放在人类的环境当中的,这个整体的环境当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器皿放到那儿就特别大方、效果特别好。

    我最反对的一个问题,这是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我一去旅游到岩洞里面,解说员就解说,大家盘这儿,这是个鲤鱼跳龙门,在看那儿是一个仙鹤,我看着越讲越俗,干脆我自己去看吧。钟乳石就是美,就是人类自然当中的环境,而且它就是那样一种给你欣赏的东西,你把它都套上像什么,还得像中国的吉祥图案,外国人不听这个,中国人听那个也是农业社会当中的。如果用这种东西在我们国家会议的场合里介绍,没有把东西方到更加开阔,而且有一些旅游点搞的越来越俗。最后加上人工的东西,中国历史上,除了大自然以外,人文文化的东西是非常严格的。

    现在搞旅游业,那个地方的文化素质很低,越来越乱,把旅游点糟蹋了。所以我觉得搞钧窑创作的人,包括我,大家得多看,得去旅游,得去博物馆,得看一看人类历史上,一万年历史,每个朝代的青铜器、玉文化、陶瓷文化,那么多东西在展览馆当中几千件当中,就是青铜器,如果有一千件青铜器也就有五十件最拔尖的,好在哪里?你要临摹、测绘下来,把它的精神画出来了,你才体会到了。就这50件你画完以后,你来设计一个青铜器,再把它的元素用到你的陶瓷上就绝对不是你没看之前的效果。要真正下功夫,但是不能整天的烧完了就做,做完了就烧,然后进入市场,然后拿到多少钱,不成。艺术家搞创作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表现自己对生活里面感动的那个。

    我这些年年级比较大了,我喜欢看石头,我看石头跟喜欢的两回事,我就看石头造型好,气势大,你也说不出来像什么,就是石头本身就是一件好的造型。人家不买,我就买这个,因为我搞抽象的东西,我搞器形设计为主,我不看这些东西,一件石头就是一件雕塑。这是搞设计的人,首先钧窑是减法,钧窑的釉色来自于大自然,绝对不是看青铜器、看彩陶出现的。就是大自然的美,所以你要旅游、要静下来,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理解环境当中给你带来的气氛,回过头来,这个釉子怎么表现,说起来都不是具体的。

    我这一辈子搞日用瓷为主,我进入美术学院决定我学陶瓷,我最喜欢的就是颜色釉,第一喜欢的是钧窑,第二喜欢的是厚釉的东西,但是这一辈子没有机会搞。我这一辈子,我家里的作品不下几千件,我认为我喜欢的,在我这些作品里面,满意的,最多也就十来件作品,如果再做还得去修改。我觉得艺术家就是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爱、对生活的感受。还有你对这一行喜欢,你喜欢钧瓷,你来创作,你的标准就两个方面,一是人文文化,人类历史当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给人类留下的那些精品是人类的创作是人文的东西。再就是大自然给你的东西,但是我觉得钧窑在大自然给你的东西更多,现在很多钧窑、青铜器,很多青铜器文化给我们的东西,但是把青铜器给你的东西完全用到钧窑上,青铜器很多文化用到钧窑上都不成了,为什么?那么浮雕都影响你釉子的表现。等你上完釉以后都变成琐碎的东西了,所以就吸收那些造型的精神、气势、整体感,而且有很多青铜器的东西到了你这儿,只能吸收他的精神、抓他的技术规律。

    这是我刚才看到一位老师出身的人,由于他自己做老师,接受的知识面、文化面更丰富一些,他在搞起创作的时候,对作品有影响,作品做的很好。我不是说别人不是这样,我是说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学到老这一点不能停。还有一点是表现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一件作品,我准备卖给哪几个收藏家,那几个收藏家喜欢什么,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50%就不是你的感受,因为你的目的是卖给他,那百分之百是不是你生活的感受。情况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喜欢在钧窑创作上表现你的东西,就按照你自己的爱好,走自己的路。你只要坚持走下去,如果你真正从各个方面提高你的艺术修养,提高你的修养,最后创作的东西总会受到欢迎,谢谢。

    

    主持人:张馆长的发言声情并茂,给我们很多教育。最后请荆志忠主任做总结发言。

    

    荆志忠:我想谈三点,第一,今天的论坛、展览非常成功,很多老师在今天的论坛当中谈到,这种方式、形式也是非常丰富多彩,而且也都能够互动,展现了现代艺术陶瓷的理论、理念和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声情并茂,包括对展览作品的评价都做的很好。八位艺术家、其他窑口的老师都谈的非常好。

    老师谈的这些观点就作为这些精品创作中心里面的每一位艺术家的教课讲话,今天的讲话都有录像,最后可以刻光盘发给大家,大家回去仔细看,体验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第二,对创作中心谈几点要求,因为创作中心是在全国、在现代陶瓷、艺术陶瓷行业里面,成立第一个精品艺术创新中心,是首创。第一个首创里面,这八位艺术家是挑出来的,德才兼备,人品是第一位的。第二是才能,首先建立组织体系,把组织体系建立好。

    其次,提升每一位的艺术修养,这是靠常年的积累,常年的文化积累、艺术积累、工艺积累、美学积累、材料学积累等等,陶瓷艺术非常复杂的艺术,特别是钧窑里面有窑变,有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要提升我们的修养。

    我在论坛会上提了几个观点,名作比名家更重要,名作是一件作品,流芳百世,百看不厌,就要做出传世之作。精品创作中心开第一次会,我就谈过,这一生、一辈子、几十年就做一件好东西,流芳百世,也值了,这是对人类的艺术贡献。所以咱们每一位进入精品创作中心的艺术家,很光荣,是有责任的。但是要承载着历史赋予21世纪这些人的一种时代责任感、艺术感,真正创作出优秀作品来。古人作品为什么在拍卖、收藏这么喜欢?原因就是精品,舒服,百看不厌。咱们做的艺术品就要往这条路上走,为什么是精品创作中心?一定要创作出精品来。

    我们经常交流,古人是用心在做事,不是用钱做事,把心抛给这件艺术品了。作为的古代艺术品,只要是精品,能够达到这个字的,一看就是知道他们站在什么立场上,是站在这件艺术品的心态上做,怎么把这件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完美、神韵,为什么有艺术语言?往桌子一摆,它就说话了,这叫艺术语言,收藏的人该干什么干什么,有人替你说话,最主要的是这件东西好。

    咱们现在成为艺术中心的这些成员是有责任的,这个责任,艺术责任、历史责任、名誉责任,以及做出这件作品的责任。今天上午我谈到,原创1.0版的,现在是初创,仅仅是刚刚开始。明年、后年等等还有几十年的路。回去以后,大家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学习、提升,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

    任何人、任何艺术家要想把作品提升起来,没有别的路,天天做就是匠人,只有一条路,就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艺术修养,把这儿提升了,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所以要学习。这是对精品中心每一位成为提的要求。

    这一次大家也看到了,张守智老师,在这儿当顾问,这都是国内优秀、公认的,对国家艺术陶瓷、日用瓷做出贡献的。我想以后要真心实意的向老师们学习,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做、认真听,创造出好东西来。然后要多请教,大家要相互团队、相互尊重、相互沟通,走向更大的、阳光灿烂的艺术创作之路,给各位窑口争取树立榜样,所以大家珍惜机会、珍惜老师,多请教,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好艺术创作。

    第三,精品创作中心的未来之路,现在是钧瓷精品创作之路,也算搞个试点。因为陶瓷收藏委员会是面对收藏家、收藏机构的,就面临一个问题,什么作品值得收藏,什么作品能够大家收藏级别,这里面就应该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审美观就乱了,作为一个行业的专业组织机构,必须建立一套体系。而且现在,现代陶瓷有这么多窑口,都是层出不穷的,有很多好东西、创新的理念。我们把现在的艺术陶瓷,在大会上就讲过,把陶瓷大师,一是作品、一是艺术家划分为四个级别,高、中、低、匠,高,高水平、有造诣的艺术家,他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真正高水准,能够进入国家级收藏机构,确确实实能够往下传,这样的东西很少,在宝塔尖上。中,这一层人比较多、作品也比较多。低,低俗的人,这一层人更多。匠,匠人,要有匠人精神,但不要做匠人,什么叫匠人?从收藏的角度来讲,匠器不值得收藏,什么叫匠器?只有技术没有艺术,不值得收藏。咱们是做艺术陶瓷的,就是要艺术思想。

    陶瓷收藏委员会做了一个十条标准,这是作为艺术陶瓷收藏的十条,这也是作为精品创作中心的指导思想,这些东西也是十条标准指导思想下认真努力去做的,现在要提出更高要求。现在按照这十条标准往前走,这十条标准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做了相当多的调研,用六年时间做了这十条标准,所以大家一定要本着艺术的思想往前走。

    我们想,以后还有其他的窑口,这一次汝窑的张局长也来了,还有龙泉窑的,唐山的范老师,以及山东的,全国相关窑口的老师都来了。通过今天这一次活动,下一步考虑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出去。包括昨天晚上刻瓷的李老师也来了,所以我们想,在各个相关的窑口继续努力,做这样的工作,使咱们现代21世纪的陶瓷的艺术家给民族、国家创造出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来,起到流芳百世的作用。

    今天关于这个论坛和展览就谈这么多,大家谈了很多感受,大家为今天的大会圆满成功,共同的鼓一次掌。

    今天,会议圆满结束。